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周敦颐阐扬"诚"这一概念,将天道人性相联结,为下学上达提供了合理性;倡导"拙"的品性,将人性天道相贯通,为下学上达提供了可行性。若要返归于天道之"诚",则当效法圣贤,持守"拙"的品性。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中正耿直,为政守拙,尝作《拙赋》,表达其"去巧存拙"的志向。由宋以降至明清,周敦颐"守拙"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湖南月岩张铭"拙榻"榜书石刻即是比较典型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92.
正《组织行为学》是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了解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特点,提高对个人、群体行为分析能力。本文以我国某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3.
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大学建设和教育当中,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探索如何在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建立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当前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企改革日益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 ,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企业的保驾护航作用 ,必须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特别是在“八个坚持 ,八个增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5.
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僚体制萌芽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于战国之世,确立于秦统一之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重大变革,这一切无不与君主集权的加强密切相关。一、中央官僚体制的确立封建专制中央官僚体制的核心是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萌芽很早,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时期即已初思端倪.对此,已有学者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认为当时的君主专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君主独裁的政治统治,君主拥有无限权力,君主个人意志凌驾在整个社会之上,政治上专断独行。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不仅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就…  相似文献   
96.
试论社会协调发展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社会协调发展的特征战新民,高光春人类自进入“世界历史”或“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序列后,协调发展的规律已逐渐被现代化决策者们和理论家所认识,协调发展相应地成为现代化诸国的普遍要求和实践。在二战后,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性尤其明显,不少现代化论者创立出一系列...  相似文献   
97.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任贵祥吴北战辛亥革命期间,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多次武装起义中,属黄花岗起义最悲壮、最感人,影响也最大。海外华侨在这次起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称颂。一、华侨与黄花岗起义的酝酿和准备黄花岗起义的酝酿...  相似文献   
98.
本文认为,在百废待兴的明初,朱元璋之所以投入极大精力创建学校,把学校与农桑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是因为他对学校的社会功能有充分的认识。朱元璋兴学立教的社会功能相当广泛,不仅具有培养封建统治人材的功能、教化与善俗的功能,而且有谘政议的功能、安边抚远的功能。也正是学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材,适应了大明帝国从“武定天下”到“文以安邦”的社会转型以及新老交替的需要。而学校对全社会进行教化与导民善俗则在屏弃元季陋习,扭转日益颓靡的社会风气,重构明朝封建统治秩序以及安定边疆、招抚邻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明代学校教育以政治功能为第一目的,而不能发挥出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同时还深深打上封建专制的烙印,使师生思想受到箝制,乃至身心遭到摧残,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突出人的尊严和内在目的性的价值观,它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变迁;人道主义价值借助公平原则、需求原则作用于社会保障权,需求原则具有相对于公平原则的优先性;在社会保障领域,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但国家权力仍然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人道主义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0.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鲧之死因在于治水无功已成定论,笔者却不敢苟同,深感有必要透过传说的迷雾,探求鲸之死因真相.以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 一、“治水无功”质疑 关于鲧“治水无功”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其载,尧时用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他书多承袭此说。《史记·夏本纪》载说:“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 鲧子羽山以死。”由此人们便认定鲧之死因在于治水的失败。笔者认为,此说颇有值得怀疑之处。 第一,鲧深谙水性,有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