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12.
拜读邱仁宗教授的文章《实在概念与实在论》,颇受启发也颇感痛快。此文以高屋建瓴之势快刀斩乱麻地澄清了有关实在论争论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提供了一个更有效地讨论实在论问题的参照系。这里所说的“澄清问题”是指,使有价值的问题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澄清问题是一回事,对于这些问题给予恰当解答是另一回事。邱教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笔者部分赞同,部分不赞同。本文将借助于邱文的参照系阐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地说,本文将逐一  相似文献   
13.
把公德加以私德化,把政治加以道德化,这是孔孟儒家的“道德政治学”的重要特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当代港台新儒家试图用中国文化来改进或完善科学民主制度,其方案是“道德暂退”或“良知坎陷”。出于类似的动机,当代大陆新儒家冯友兰更早给出的方案是“别共殊”。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可称之为“公德私德互补论”。此方案的关键之处在于借助现代契约伦理学,从理论上切断从私德向公德的直接扩展,且使二者能够同时并存、相辅相成。此方案可以避免前两个方案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为旧邦新命或守故开新展现一个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5.
邓桂芳和徐敏对笔者关于绿蓝悖论的解决方案主要提出两点质疑。对其第一点质疑,笔者指出,直接观察属于感受性,而感受性本质上是私人性的,因此,关于两个证据陈述是否表述同一观察需要给出具有公共性的论证,此类论证包括这两个证据陈述是否可以互推。对其第二点质疑,只需对证据陈述稍加补充便可解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电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时减少 ,授课内容不减的矛盾 ,讨论了在授课方式、实验教学中所进行的一些改革的尝试 ,即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及虚拟实验教学。减缓了教学中的矛盾 ,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预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冯友兰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对中国文化与工业文明或科学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中国周末的哲学中有三派:道家是自然派,墨家是人为派,儒家是中间派。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倾向于自然派。这三派之间的激烈论战是以墨家的失败而告终的,致使向内寻求幸福的自然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这就是中国长期没有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人为派对自然派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朝向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的转型,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华文明之宗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理念,这种理念终将促使中华文明转向或"复归"它所固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该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无论是初级阶段基督教信徒的“爱心救助”,还是发展阶段西方各国的“福利政策与制度”,都缘于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缓和紧张矛盾、回归社会平衡,西方国家启动了社会工作,也激活了社会工作,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正如专家总结:“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现代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