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保定学院刘玲娣教授的《(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是一部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将地方志、考古资料、历史地理等文献史料与史籍相结合,较为系统地研究《史记》中河北人物的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读后感觉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研究角度新颖,二是研究方法较为独特。在浩如烟海的《史记》研究专著中,称得上是后出转新的著述。  相似文献   
12.
严武是唐代民族战争中的风云人物,两《唐书》本传对严武的执政和人品的记述,却颇多微词,与时人杜甫对严武的评价相比有所不同。将史书与杜诗对严武事迹的记录与评价之异同进行对述,对史书本传对严武的微词加以辩驳,给严武以公正的历史定评。  相似文献   
13.
杜诗精于炼字,被历代诗论家奉为典范。其艺术经验主要有三点:其一,锤炼浅易之字,于浅易中蕴深意;其二,锤炼活字,使笔下物象具有蓬勃生机;其三,锤炼虚字,虚中蕴实,使诗句劲健有力。炼字之工,导致杜诗无论叙事写人、描景状物、抒情写意,均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4.
多少天伏案构思,多少次设计图案,——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了,该敬献个什么样的花圈?什么样的花朵最为珍贵?翻开祖国的花谱吧,选一选——高山的雪莲?平原的牡丹?绚丽的百合?如火的杜鹃?想起总理朴实、纯粹的为人呵,大自然的千花万卉,似乎都不宜向周总理敬献.花圈上该组成个什么的图案?揭开战斗的画卷吧,选一选——  相似文献   
15.
"沉郁顿挫"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成武 《学术研究》2004,(10):138-140
对于杜诗主体风格“沉郁顿挫”的内涵 ,古今论者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 ,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事实上 ,“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 ,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 ,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沉郁”既含有思想感情的深厚、深沉、沉雄、沉着、浓郁、郁勃、忧郁、郁结 ,也依赖于“时空并驭”等表现手法 ;“顿挫”既原于表达方式的回旋迂折 ,也包含有思想内容的现实批判性  相似文献   
16.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诗人们用严格的格律写的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用韵、对仗和平仄调配上,其中尤以平仄规则为重要.为了邦助同志们掌握平仄格式,本文以七言律诗为例,介绍一种简便的记忆方法.我们知道,近体诗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着的,有四种交替形式:  相似文献   
17.
18.
唐代诗人懂得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以矛盾的一方去表现另一方,以相反致相成,诸如对于"有与无"、"动与静"、"明与暗"、"宾与主"、"答与问"等矛盾,每每采用"以有见无"、"以动见静"、"以明见暗"、"以宾见主"、"以答见问"手法,使表现对象的特征鲜明化。  相似文献   
19.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现为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该书选篇精要.解题简明,注释亦颇为严谨,确实是一部较为理想的教科书.笔者在教学中深得其助,同时也感到有些提法尚有可以商榷之处.愿在这篇短文中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朱先生和各位同事.一、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写作年代问题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写作年代.教科书说,“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一  相似文献   
20.
韩成武  王剑 《社会福利》2011,(12):60-61
2011年12月5日,安徽省民政厅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做好今冬明春特别是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一是要求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成立工作组和救助小分队;二是要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应对工作;三是要组织开展“寒冬送暖”集中救助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