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3,24(2):15-20
什么是宗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都是一个亟待弄清楚的问题。一般认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就是宗教,其实这是严重的误解。它们不是宗教,只是宗教组织,或者说制度化的宗教。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它是同无限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组织则不然,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同宗教的二律悖反,常常表现出它们的世俗化的、有限的特色。宗教;无限;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2.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万般皆空.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从哲学上讲,基督教上帝创世的神本体论,以道、言,与禅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的本体论对话,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论,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既是非相之性,亦是实相之性,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它们自身在思维上的冲突,及其在实践中矛盾对立的概念的并存与应用,即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悖反.  相似文献   
23.
中外文化比较、选择与趋同的假设、实践──挑战与回应的百年学术麻天祥自今上溯一百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清帝国,怎么也无法维系其天朝上国的封闭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如决堤的潮水,席卷朝野。“中体西用”说的流行,说明传统的现代转型及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认可。...  相似文献   
24.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4,25(5):25-29
从逻辑框架上看,中国近代佛教呈现寺僧、居士、学者三种形态,分别以卫教、弘法、济学为重心;知解、信行两种方法;通经致用、探赜索隐两条道路;哲学、历史、科学三个领域。就内容而言,知解重于信行,学理盛于教宗,也就是说,与僧团活动相比较,学术研究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25.
熊十力是清末学者,他援佛入儒,努力在中国本位文化中为佛学寻找新的出路,就是要通过对体用不二的本心本体论的确立,达到自识本心,重新塑造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目的。所以,他不仅穷究冥想,反观自心,而且返本体仁,站在本体的高度,把佛学研究作为一条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由哲学而体观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精神。虽然我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可以从他的佛学思想中窥见前人在探究如何建立中国近代文化的历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26.
汤用彤,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博而著述精,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两部传世之作,被誉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其治学承乾嘉诸老风流文采,又取现代科学方法,尤其在佛教史研究领域,发前人所未发。本文仅就汤氏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比较宗教学研究略抒管见,从中窥见传统文化在与佛学冲突调和的过程中,文化转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27.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14,(6):156-158
人们常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倏忽之间,60多个年头悄然而过。逝者如斯,让人难免萌生天人不同之叹。数日前,欢送毕业生会上,也曾不无感慨地说:我和大家一样“毕业”了。的确如此,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四十七、八年,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学生,跟老师学,从书本中学,向所有的朋友、同事学,也向学生们学,每时每刻都在学。因此,与学生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视作朋友,“毕业”之说,自然是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28.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帮会性质,宜强化科学教育,开放心态,以及在改良社会的同时,改造自我的对策,方能从根本上消除邪教的影响,瓦解邪教的根基.  相似文献   
29.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特别是道、咸以后,外族威胁与日俱增,朝廷权威渐次陵替,乾嘉时期博雅的经籍研讨已是往日黄花。当时知识分子秀出者,惧陆沉之有日,觉斯民之待拯,欲在思想界打破万马齐瘖的沉闷空气,致使学术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一方面借助《公羊春秋》中张三世、通三统的可怪之论,倡言经世致用;一方面出现一股伏流,今文学家多公然为佛弟子兼治佛学,用佛理以神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用佛教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理性思辩的饥渴,龚自珍就是开此风气之先的人物。  相似文献   
30.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