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821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3 毫秒
61.
佟德志 《文史哲》2005,(2):162-166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然而,就两者关系,我国学术界却存在着普遍的争论,形成了和谐共生论与冲突均衡论两派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亦存在着民主为本和法治优先两种不同认识。为了调和两者的矛盾,一些学者提出了法治民主政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2.
从中国老龄化问题出发,提出居住区空间环境应适应老年人生活需要,通过对江南传统居住区空间环境分析研究,探讨了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居住区空间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3.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2,(4):104-108
“谁不”由一种反问格式渐而演变为一种以非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遍指句 ,跟“谁都”、“谁也”格式有了相同的句式意义。本文就“不”、“都”、“也”的分布及语义特征入手 ,讨论了形成这一相同句式意义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4.
仝建平 《晋阳学刊》2005,(3):121-122
童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担任陕西等地的"宣抚使",而<宋史·贾炎传>及<大金国志>却误作"宣徽使",这是两种不同的职官,应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65.
童牧林 《云梦学刊》2003,24(3):53-55
岳阳的许多名胜传说与吕洞宾有关,并且形成了他独特而鲜明的形象特征,同时吕洞宾的形象也成为了岳阳地方风物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6.
文章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利用PADIS软件对未来40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4年出现高峰,到2025年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乡分化的差异性特征.未来城镇劳动力资源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会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从结构观察,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各时期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都高于农村.城镇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则经历不断老化再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7.
以2008—2010年间沪市上市公司的922起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水平、资本结构对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金支付相比,资产负债率越低,股权支付的可能性越大;内部控制水平越低,股权支付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水平与资本结构对资产支付及其他支付方式(以混合支付为主)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8.
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不能简单化认识,而要从社会对诸多不和谐现象的反思和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所必然提出的要求去理解。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确立和谐社会所应有的道德基础,寻求道德建设的现实途径,切实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优化,营造和谐社会应有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69.
宋夏西北边缘分布着大量的蕃部族帐。北宋中后期,在汉地农业文明的影响下,这些蕃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0.
仝东峰 《阴山学刊》2006,20(2):78-79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量化指标。因而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对毕业生就业和离校前的心理调整和压力缓解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此本文围绕毕业生离校前特殊的心态分析,提出几点引导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