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建筑工程质量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铬基就对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深恶痛绝,并要求彻底清查、惩治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及其背后所涉及的腐败官员。然而,十余年过去之后,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的敌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一问题久治不愈呢?可能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问题,为了利益可以偷工减料,为了利益可以野蛮施工,为了利益不法商人与腐败官员相互勾结,为了利益可以把国家法律置若罔闻,为了利益可以置人民生命于不顾……因此,一幢幢外形漂亮的楼房耸立起来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桩桩肮脏的交易。  相似文献   
52.
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决然不能分开的统一体,甚至可以说,二者在内核上是互相包容的。精神生活是个体内心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体认、载录和诠释。作为一种体认,它反映的是个体内心静态形态,而作为一种载录和诠释,它反映的是个体内心的一种动态形态。无论是静态形态还是动态形态,都表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实际上是其精神生活从“内部”向“外部”的延续,是精神生活的“物化”表现。从这方面来看,精神生活无疑就具有物质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53.
如果把苏联解体当作国际政治中的一场大地震的话,那么,它的震荡波经过十多年以后仍然在发挥巨大的威力。那次大地震摧毁的是苏联帝国,而今天其震荡波的余热将有有能熔化留有前苏联这座帝国大厦痕迹的一片片砖块瓦砾。这次震荡波是自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54.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来,俄罗斯就面临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而这源于“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属于西方”这一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反映出俄罗斯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说在俄罗斯发生碰撞……在俄罗斯精神中,东西方两种因素永远任相互角力”。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阐释,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了西方派和斯拉夫派,20世纪20年代又出现了欧亚派。早期的争论因斯大林的掌权而告一段落,由于苏共在各个方面包  相似文献   
55.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兴起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这两股方向相反的全球性浪潮.在此背景之下,国际行为也走向了多元化,虽然国家仍然是主要的行为体,但是国际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跨国界的全球社会运动等,部成为国际社会非常重要的力量.正是这些多层次的行为体推动着全球治理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56.
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走向海洋,但在此过程中,中国仍需要将"有所作为"置于"韬光养晦"中。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钥匙,南海问题则需有策略地作出改变,海洋战略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国是否还有下一个更长的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
由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都将任期届满,2008年4月2日至4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峰会,被视为“告别的峰会”。也就是说,二人作为总统在北约峰会上的唇枪舌战是“最后的较量”。  相似文献   
58.
胡键  岳宗 《源流》2012,(21):52
10月10日,在中山市沙溪镇党代表工作室,省委书记汪洋约谈来访群众,听取群众利益诉求,面对面了解和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由此拉开了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广东省开展省、市领导同志到党代表工作室履职专项活动的序幕。汪洋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一道先后约谈10名来访群众。他们反映的问题,既有个人利益方面的诉求,也有涉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还有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建议等等。约谈来  相似文献   
59.
中国的崛起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中国的崛起进程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那么,国际社会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这种影响呢?这是中国崛起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我对武夷山的“一线天”风景一直心驰神往,曾几次三番地要亲临一览尊容,但一直没能成行。这个秋天,因杂志社到福建摘国情调查,终于图了我的“一线天”之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