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采用PVAR模型,利用2006—2018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港澳台除外),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变量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关系,物流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在受到对方变量冲击时均产生正向效应,物流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具有时滞性;3个变量皆易受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并保持稳定状态。由此,在加强物流业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要发挥物流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12.
探索以企业本位的高教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招生计划政府造,学校专业政府定,学校教材专家编,专业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融为一体,学校与企业之间互不沟通,学校与企业距离越来越大,人才供应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教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我国高校教学弊端的一剂良方.可以说校企合作是时代的召唤,是高教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21年我国三大经济圈18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呈“M”型阶段性变化特征,物流发展未能形成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对平稳;地区之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总体上表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优于物流与经济系统;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长三角地区比较稳定,珠三角地区呈现省份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极差较大的特点。从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持续向好的政策激励和产业支撑,增强农民增收的本地化动力。通过理论推导并基于2004-2013年全国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指标权重并综合计算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城乡一体化并通过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的中介效应发挥作用。三者协同共进,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将城镇化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收入、人口、空间和产业四个部分,分析其在2012—2018年的物流业碳排放变动影响作用,并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量的脱钩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对脱钩状态具有抑制作用,而收入城镇化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从整体上看,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物流业碳排放之间主要存在三种脱钩状态:弱脱钩、扩张负脱钩以及增长连接。2016年后,整体的脱钩状态趋于平稳,表现出弱脱钩的状态,但作为经济最发达的下游地区脱钩状态最不明显。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设计智能物流系统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政策建议,以实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改进和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基础配套设施着手.以小城镇配套设施为研究对象,基于建制镇数据,从教育、医疗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比研究各省配套设施水平、差异性以及各指标的关联度.结果显示,各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出不均衡性,且各项指标都显著影响小城镇配套设施水平,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小城镇发展.以期为今后特色小城镇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小城镇配套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低碳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政府部门、供应链核心企业、消费者三方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三方利益的博弈关系.研究表明:静态博弈比动态博弈更合理,并且政府执法权与监管权的分离,即政府行使执法权、环境NGO行使监管权,形成政府十环境NGO的共同监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政府与环境NGO的监管效率,消费者参与监督举报的积极性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实施低碳减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演化的思想,构建复合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5-2015年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速度和耦合度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轨迹与指数函数模型拟合最优,其演化速度呈倒U型,并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轨迹与三次方程模型拟合最优,其演化速度呈U型,并在2008年达到最小值.长三角城市群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倒U型,波动范围在0-90°之间,即两子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根据演化趋势,耦合度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2005-2008年的上升阶段和2008-2015年的下降阶段.区域物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使长三角城市群复合系统在耦合度为45°处上下波动,即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状态具有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