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性问题,很多学者已将其追溯到伦理学层面.系统梳理儒家哲学的自然观和气候伦理原则,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儒家哲学以"和为贵""明分使群"和公平正义的气候伦理原则进行了经济学阐释.依据气候品生产技术差异划分国际成员,在非合作博弈中能够实现"明分使群"的伦理思想,但均衡结果不满足公平正义的原则.这将导致各国缺乏改进技术的动力并呈现相似且较低的技术水平.在基于"和"伦理拓展的合作匹配博弈中,通过合理设置匹配计划能够解决该问题,同时实现"明分使群"和公平正义两个原则.最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能充分发挥优势,各国均实现福利帕累托改进,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技术进步、福利提升和气候改善形成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曾会同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过四大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①(MP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这四大体系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社会、环境核算和国际核算成果比较的重要准则,在各国核算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四大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追溯其起源、演化的历史,可以发现四大体系同宗同源,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内在逻辑;SNA在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MPS的退出有其历史的必然,也有偶然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提高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机扰动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能源消耗产出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剔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四阶段Bootstrap-DEA-Malmquist模型,采用199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松弛指标调整能源投入,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扰动,并借助Bootstrap随机抽样法进一步减小由于样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能源效率的估算具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能源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调整初始投入后的技术进步值有所上升。此外,考虑环境因素时,能源效率值下降,但是进一步运用Bootstrap随机抽样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能源效率值有所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从能源效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剥离,获得更为准确的能源效率值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值。  相似文献   
5.
经济集聚、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1999~2002年期间主要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2003~2007年期间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拥挤效应。2003年以来,地区之间的"竞次式"补贴性竞争加剧,这削弱了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内在联系与协同发展,经济聚集过程中集聚效应显著减弱。此外,两个时段内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空间定位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3)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经济过度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集聚效应。无论东部地区内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而言,选择效应均不显著。因而,全国层面呈现出的显著选择效应,主要源于低效率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中西部中小城市以逃避东部地区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环境角度考察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业外部性的冲击:减少生物多样性,割裂封闭的物能循环,从而对化学合成品产生高度依赖,引起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规模化经营在提高私人收益的同时,增加了社会成本.在政策缺失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传统农业逐渐萎缩,生态价值服务供给不足,而规模化农业过度发展,污染程度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从农业的历史实践来看,美国等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农业规模化经营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收益,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而其经济制度和要素禀赋特点使之很难摆脱这一困境.我国应当重视农业的外部性价值,探索将农业外部性价值内部化的政策工具,实现农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农业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现有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试图寻找能解释各种典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和速度的理论框架。首先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分析了主流资本结构理论对案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解释程度和解释异同。然后结合公司的财务政策,定性分析了主流理论对于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存在解释异同的背后原因以及将主流理论融合的理论框架。认为从资金供需的角度理解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市场择时理论,可以将这些主流理论统一起来解释各种典型的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同时,发现以计量模型估算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推断资本结构调整到目标水平所需的时间,会误导人们对于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0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力消费量面板数据(1999~2006年),文章运用有关理论方法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与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通过长期均衡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工业结构较重的省份经济增长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较高,未来电力供求矛盾在这些地区还将进一步突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增加电力供应能力并举才能破解我国面临的能源难题.  相似文献   
9.
论加强宏观调控的意义、方式和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加强宏观调控并非仅仅是针对当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也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使经济稳定而又高效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调控,应当是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方式.在各种经济杠杆中,最为重要的是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计划与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张友国  蒋鸿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21-146+244-245
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转型势头良好,能源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对能源安全的日益重视,为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提供了良好契机。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中国经济增长仍不能与能源消费强脱钩,诸多技术瓶颈仍制约着中国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体制机制短板和世界能源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大也使中国在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面对上述形势,同时吸取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国进一步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双碳”工作推进节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综合应用好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强化能源供给保障等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