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辩证法,取决于如何理解哲学.如果遵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理解为对大众信奉意见的批判性检思和启蒙改造,那么辩证法不仅仅与言谈"实践"内在相关,而且更与政治伦理等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在相关.现代启蒙辩证法起始于一种能自我启蒙的主体性哲学.现代主体性背景和根基、坚信主体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启蒙的潜质与能力,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启蒙辩证法的范围和根基等拓宽之后,辩证法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主体性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基,主体性的内在裂变和矛盾冲突也就构成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之所在.这样的现代辩证法不再只是认识论、逻辑学,而更是社会理论、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理论.和解、分裂、异化、外推、内化等构成了现代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批判继承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方案。对于改造"愚贫弱私"的旧中国农村,毛泽东与乡建派的具体措施相近但又有所超越,《纲要》赋予了农村合作社以属地管理和建设职能,这是一种探索性的组织制度创新。此外,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毛泽东致力于全面治理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乃至农村和国家的整体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复苏农业经济或兴办教育。  相似文献   
5.
宗教在国家和公共领域中应该和能够扮演何种政治角色,如何处理宗教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些极富争议性的论题,迄今为止,目前学界对此论争纷纭.晚期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的“兼容论”构想则与中国传统宗教伦理思想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暗合性,这一构想对当下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应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从"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到"消费和生产是同一的",再到"工作日的缩短",正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渐趋具体化的攀爬过程,是个人以感性时间方式享有创造性闲暇即真正自由的具体化过程.马克思这一自由思想及其追寻路径,对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与个人真正自由的本质关联的领会与把握,具有建构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过度尊崇的"实践"应该祛魅了."劳动"与"实践"的区别、实战世界的科学化都该受到反思: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理论方式认知"实践"的"认识型实践"最需要反思.区分行动主体和解释主体.特别是行动者所处的情境,与行动者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以及作为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这三个不同的情境,至为关键.第二种情境的解释主体是最为合适的实践解释主体,这样的解释主体才更容易达到理论(操作)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与此相对应,行动主体不再被解释为实体化的纯粹自我,也不是文化叙事解释的主体,而首先是前反思的、最低限度的、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体验主体.这样的主体性与布迪厄所说左右实战行为的"习性"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溯《公羊传》里“三世异辞”的脉络,经由汉代董仲舒与何休等人的疏解,明确三世的要旨,从时间与义理两个层面重新把三世放回三统之中,以恢复三世说的本来面目。这一“恢复”有两重意义:一是澄清三世的含义,明了世与统的关联,拒绝以三世来独立描述《春秋》的历史时间;二是将三世重新放回三统之中,进化含义相应减轻,而三统中的承续意义便凸显。以三统观三世,旨在技术时代重新理解奉天法古之意,这对于重今天之“进步”而轻古今“承续”的现代思维有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与传统本体论的"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完成了一场本体论上的革命.她真正超越和克服了支撑传统本体论的理论范式,从外部对这种本体论实施了有效的全面打击,并使它在理论架构上发生了整体"断裂",也使现代本体论的重建工作获得了崭新的解释原则和理论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