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6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满密式构图看古今中国山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中构图走过了由“繁”到“简”再到“繁”的历史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原原 《天府新论》2007,(Z1):214-215
本文梳理了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和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态度,并探讨了功利的社会生活与超功利的艺术追求的矛盾与统一,以及这种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伤痕艺术是中国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整个文学艺术的伤感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一方面使中国艺术回归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并具有了包括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等许多新的美学特征 ;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大师的眼光”将中国艺术确立在了中国特定的语境之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王征 《天府新论》2006,(6):139-141
明初绘画基本上是元代的延续。但在封建专制的高压下,这种清淡逸趣的画风很快遭到扼杀。代之以拟古、仿古为特征的宫廷“院体”。活跃于宫廷及民间的“浙派”绘画,来自“院体”,兼取元人水墨传统。但在保守、内向、极端政治专制的环境下,画坛凋零,整体成就不大。  相似文献   
5.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心性论,中国器乐的重点亦是心性论。以往对中国器乐的研究主要从音乐形态、功能及发展现状入手,而从音乐的本质——心性层面出发,从整体性特征、重人心而非琴器、内通之路等方面阐释中国器乐的演奏者如何习琴以及如何为人者十分鲜见。事实上,中国器乐把情感、意志、自由、道德、审美等"真善美"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来贯穿于古今,抓住了人的本质,这是中国"乐道"的真正智慧——让心灵去不断地追求、创造、超越,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7.
苏过,苏轼少子。二十二岁前,随苏轼宦游南北,二十三岁至三十岁间,侍父贬流惠州、海南。三十一岁至四十二岁前,随叔父苏辙闲居颍昌。四十二岁后或仕或黜,五十二岁时暴疾于路途。苏轼三子中,苏过文学成就最高,由清人辑佚而传世的苏过《斜川集》,诸体皆备,无不文采飞扬,才气纵横。其原因是苏过长期随父亲辗转流徙,多承过庭之训,全才父亲的悉心教导加上自身的勤奋以及那传奇般的经历成就了他的"能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古代诗词与音乐相结合是成为我国民族声乐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种新型对古代诗词的表达,为我国古典诗乐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具有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具有革命性,艺术作品具有对现实规则的否定作用,把人民从现实的原则中解放出来。在意识形态下的中国艺术尤是这样,它化作一种权力话语作用于我们的双眼,激荡我们的灵魂。中国艺术家把敏感、激情化作对社会的深度关注,用画笔化作鞭策中国社会的剑戟,探索于中国前途、宣传于中国革命、反思于中国社会。而在中国近现代,革命诉求随着中国命运的沉浮不断变化,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一样的革命渴望,但艺术家们怀着始终如一的革命情怀,用画面表现对中国革命的思考与愿景,本文对此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 ,众多的美术团体、院校和美术家 ,迁徙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使大后方成为战时美术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一局面的形成 ,不仅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美术家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创作条件有关 ,更重要的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特别是中共南方局对抗日美术运动的关注与支持 ,为美术的繁荣营造了必要的政治氛围。美术家们在救亡旗帜的引导下 ,创作热情高涨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