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刘忠 《晋阳学刊》2007,1(5):117-120
"五四"时期,人学观念的建立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学观念的倡导为自由主义的中国化营造了必要的社会氛围,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为人学观念的深化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不过,围绕人性抒写和社会改良等问题,自由主义文学在与革命文学展开多次论争之后,也因远离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而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得不溢出个体信仰层面,承担群体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2.
胡根林 《兰州学刊》2007,(3):133-135
人物串联故事,并引导情节的展开.唐代叙事诗中人物的作用主要有"角色"、"行动元"、"角色兼行动元"三种.作为角色的人物分观念型和特征型;作为行动元的人物分生活展示者和事件见证者;作为角色兼行动元的人物则往往发生在自传性叙事中,叙述人既在诗内又在诗外,容易引起读者误读.  相似文献   
33.
《论语》在汉代处于比五经略低的地位,但其虽没有享受到经的待遇,却也高过其他儒家及诸子,是汉代皇室及士人的必读之书,并且到后汉其地位已渐有升格之势。  相似文献   
34.
35.
对于 1 995~ 1 996年间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批评界众说纷纭。本文对近几年这场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36.
论语派小品文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论语派小品文并非一味都是闲适小品 ,也没有远离现实 ,相反它们展示了 30年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并对社会与政治的丑恶予以嘲讽与针砭。它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 ,袒现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37.
《青春之歌》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出版之初就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论争,从工人到党的文艺官员都以不同方式介入了这场论争。论争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文学观点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象征资本的争夺和博弈。论争的结果是《青春之歌》的修改、再版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从论争到修改,《青春之歌》完成了"集体写作"的过程。这一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38.
苏轼在朝为官,直言谠论,主张推行仁政,重视民心;任地方官时,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仁政爱民的思想是贯穿苏轼一生的一条主线。苏轼从小就具有浪漫气质。乌台诗案后,他更以老庄哲学修补自尊、自信,构筑一个新的超脱的精神世界。惠州、儋州之贬后,他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稳定的心智。这种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是贯穿苏轼一生的又一条主线,它与仁政爱民的政治思想并行不悖,构成苏轼人生交响曲的双重旋律。  相似文献   
39.
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秋德罗 想象,是人类进行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所共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可是在很长时间内,不少人都以为想象不过是记忆的一种特殊方式。伏尔泰说过:“我们看到人、动物、花园、这些知境便通过感官而进人头脑;记忆将它们保存起来,想象又将它们加以组合。”维柯更直截了当断言:“想象不过是扩大或加以组合的记忆。”这种误解可能是来自,构成想象和记忆的材料元素是相同的,也可能  相似文献   
40.
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西哲学、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从美学体系的学科性和思维方式,从中西美学范畴产生和存在模式可以看出,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的历史等角度入手,从而辨析中西美学范畴的差异与基本特点;西方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具有确定性、变异性和科学逻辑的学理性等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