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明清时期,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型社会范式下,江南望族士大夫均有“忠君”之志而皆能尽忠报国,但当他们面对凶险的宦海风波或者政治风险之时,则会选择远避是非、明哲保身的“市隐”生活之路.江南望族士大夫又热爱乡梓、维护地方利益,明清时曾为“江南减赋”不断努力,迨至晚清,江南望族的代表苏州大阜潘氏利用该族控制的社会网络所构成的社会资源,在各种社会资源的耦合力争下使得“江南减赋”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32.
对劳动异化和剥削理论所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剥削究竟是在商品生产中发生的,还是在产品分配中发生的?另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如果不通过实施强制劳动,它还能否产生剥削呢?我们只要通过对强制劳动当中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时间分配上的分析,就不仅可以论证剥削的存在,还能清楚地说明剥削的程度.  相似文献   
33.
拉克劳历史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秩序的政治主旨。在理性结构上,一方面从历史理论层面以对抗性历史观替代客观主义历史理论,另一方面从辩证法层面以对抗性的错位辩证法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以便重新思考长期纠结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如下问题:要么侧重结构方面,要么侧重主体方面。然而,拉克劳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历史理论,其批判客观性维度由于脱离现实的经济和政治过程,最终蜕变为无尽的反对词语的斗争。  相似文献   
34.
执政党的组织力与执政根基的巩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党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组织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这个政党是不是一个成熟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近平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提升执政党的组织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如何进一步夯实执政之基,提升执政党的组织力呢?从外因上,需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组织力提升的核心;从内因上,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密依靠执政实质主体,这是提升组织力的根本;深化对执政风险的认识,善于转危为机、识危驭机、化机为力,这是执政党组织力提升的保证.通过执政党组织力的多方面提升,充分发挥执政党组织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35.
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两者之间的契合性具有双向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对协商民主有需求,即改革的"有需要"。目前,改革处于深水期和攻坚期,阻力重重,仅仅依靠少数人的能力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依靠更多的人参与,尤其是更多的智力人才参与。另一方面,体现在协商民主自身具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即"被需要"。认识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既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亦有助于协商民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6.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企图割裂中国改革开放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系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总结,又是对自由化思潮强有力的回应,有着深刻的蕴意,对于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党的先锋队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转型、对外开放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形态变迁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整体形态变迁的特点是由“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型,表现为从单一性到整合性、从统一性到选择性、从排斥性到包容性的变化,由此可透视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动态化、层次化、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38.
机器伦理的兴起引发了人工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问题的争论。我们分析了争论的哲学假设,并认为这种哲学假设的特点导致了明显的概念和术语上的混淆。这种混淆与我们如何看待一些核心概念和术语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反过来,这造成了一种缺乏基础的评估,这种评估在何种程度上提出,以及争论的立场是否兼容或者它们是否从根本上在解决相同的问题?这使得人工道德主体道德地位问题的争论受益于诸如概念、认知、实践,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立场等之间的关系上根本方法论的评估。因为这场争论在关于各种生命的道德地位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需要承认存在着涉及"什么是人工道德主体?""我们能够和应该赋予它们道德地位吗?"等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39.
40.
一个人在一地出生之后他从不迁徙别处而是在其诞生地生活一辈子并且终老该地,此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确是有的,而且还屡见不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此种情况却会愈益减少,迨至近现代时则已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正是基此原因,如果我们谈到清季南通州光绪甲午状元张謇的故居、祖宅及其"状元府"等诸问题,就绝不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必须进行认真的谱牒资料研究再结合实地历史考察,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弄清问题和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