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人、生态、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中心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以往旧哲学的思维范式,始终把“人的问题”作为其学说体系得以成立的立脚点,形成了以关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哲学体系。其中,伴随着以工业文明为开端的现代文明的进步,生态问题也逐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视野中,重新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应围绕人、生态、发展这一主旋律,才能够更好地在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把握其新的时代意义、彰显其新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2.
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不能陷入寻章摘句、史料拼接以及简单的历史叙述,而要在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挖掘中华文明活着的传统.文明中的成素能否凝结为文化基因,取决于文化成素的人性根据及其生命属性,以及文化成素的精神追求及其教化功能.阐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紧扣中国人的人性观念、生命态度及其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德性伦理、悟道思维以及修己成人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凝练和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直至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追求,体现在中国人面对生活和理解人生的实践智慧中.  相似文献   
13.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21,(1):42-5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文化自我的当代生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与生成中兼包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生命。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的文化思维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化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文化生命",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生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情怀",天下大同"的文化意境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了文化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自我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