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0 毫秒
211.
沈卫中 《兰州学刊》2002,(3):50-52,45
我国的行政征用应该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据法律规定 ,按照严格程序要求 ,以强制方式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 ,并给予公平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我国的行政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 ,难以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缺陷是 :征用对象过于单一 ;没有等价补偿原则的规定 ;何为“公共目的”尚无统一界定 ;征用权的行使主体过于分散。因此 ,完善我国的行政征用制度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12.
政治发展战略是指人们对政治发展问题的总体性政策。作为总体政策,体现在政治发展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作用的过程。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本文从基本要点上对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作一探析。一、政治稳定只要现存政治不是极度衰败并完全丧失其合理性,那么,政治稳定在目标单一、节奏迟缓的社会环境下比较容易实现。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稳定观。1.政治稳…  相似文献   
213.
论政府行政创新臧乃康(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226007)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巳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行政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所引发的矛盾和危机日趋明显,创新政府行政势在必行。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行政开始按照市场...  相似文献   
214.
中国改革的动力与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改革的动力与危机臧乃康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在改革进程中,执政党和政府是自始至终的领导者和驾驭者。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而改革的阻力甚至危机又往往是来自于滞后的行政权力本身。我...  相似文献   
215.
在“两个根本转变”中,不容忽视地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在对地方政府的替代行为、改革行为、发展行为及其正效应等予以肯定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政企不分、地方保护、逆向调控的行为及其负效应.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将伴随整个现代化的进程.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已成为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16.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217.
丁宪浩 《社会科学》2005,(10):19-24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已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严重侵蚀着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产业创新———建立发展生态业,以此切实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作为和谐社会的标志性产业,生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突出重点,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和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18.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成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取向.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等相关数据样本,运用动态分析法对江苏产业增加值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区位商等进行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基础和经济效益比较一致,第二产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呈现更替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高新技术投资增长强劲,正在开启新增长周期.但放到全球坐标系中比较,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加强.因此,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进步程度和相关比较优势度,完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定位和培育,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效应,促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耦合共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219.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房价的全局性上涨,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造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乏力,同时对人力资本的跨区域配置结构和效率、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迁、化解房价上涨和债务违约风险之间的两难,已然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国要素统一大市场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构建了两区域一般均衡框架,对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房价变动和政府债务规模扩张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模拟了地区老龄化程度改变这一政策情形;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主要取决于由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土地融资渠道,而非老龄化造成的财政收支渠道。上述理论机制得到了中国省级数据的完整验证,同时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地区老龄化程度及其隐含的劳动力结构差异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