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是其科研能力的根本保证,提高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研究生的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哲学素质等五方面的教育,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过程中应结合研究生基本条件,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92.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贫困问题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制度或国家政策的政治性干预、社区贫困文化的再生产、教育的实践逻辑等构成了农村贫困的根源,而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土地制度与政策调整、过分的财政依赖和现代化的意外后果带来了农村贫困的再生产.事实发现,重视穷人的主体性参与、增加和完善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国家强制性干预发展的逻辑和未来战略的重新定位等能有效应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3.
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存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负面影响、寄宿制的弊端、师资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加以展示和思考,希望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4.
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空间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关注之前,历史决定论成功地对空间进行堵塞、贬低和去政治化,这是一段空间沉寂的历史,从马克思的人文地理学到城市的政治经济学,再到后现代地理学、都市社会空间经验的发端,以及随之出现的一种向日常生活实践的社会空间的转向,空间问题似乎正在形成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理论转向、一种新的叙事或有效理解社会的范式.  相似文献   
95.
当前,公众日常行为已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致因。而我国公众环境行为的弱参与、浅层性、简易性等特征实则不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基于我国社会具体实际,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从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模式、构筑合理的阶层结构、塑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等方面以积极培育公众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96.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7.
针对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和慈善事业等以寻求解决之策。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侧重关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往往忽略了其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98.
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层社会的建构过程是多种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主体性行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主体身份确认、建构和类别化的过程.农民工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的过程体现在:制度安排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与代表传统文化的传统乡村的脱榫及自我认同的文化缺失、社会关系网络的隔离与自我认同的重新定位,个人认知结构、语言结构和方向感的丧失以及感受到的认知紧张和情感压力;农民工自我认同与底层的主体建构过程则体现在:在"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抗争过程中的一种空间实践与再生产过程,即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实现一种防御性认同、一种弱者或在边缘建立的认同、一种"主体性空间"边界的建构策略与自我认同建构策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
自2009年中央政府启动"新医改"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改革实践亟须学术界做出学理上的概括、分析、总结和评价.本文基于对"三明医改"和"厦门医改"的实地考察,通过构建"存量医改"和"增量医改"的基本框架,探讨了我国"新医改"的实践逻辑及其生成机制."存量医改"和"增量医改"的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概括全国各地新医改的多样化实践,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结构和理论创新.各地对"存量医改"与"增量医改"的不同侧重,体现了我国医改的复杂性和各地情况的差异性."存量医改"与"增量医改"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客观发展规律和新医改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0.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土社会的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在我国,以传统为主要特征的乡土社会与发展中的现代社会具有不相容之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对乡土社会的溶解也在日益加速,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带来了乡土社会的解构与重建,从长远看,这有利于我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