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2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70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450篇
社会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下)夏甄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四、人掌握世界的观念方式与实践方式人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从事各种对象性活动,用不同的方式掌握世界并表现出主体性,是以人自身的能力结构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正是这种结构的功能表现。人作为主体是一个具...  相似文献   
62.
李方泽 《江淮论坛》2005,(4):172-176
儒家启蒙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小学教育中的正规教材,既对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社会下层百姓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导向性作用,从而已经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儒家启蒙经典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方面,更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3.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64.
郭清香 《齐鲁学刊》2003,(1):96-101
传统儒家的道德主体有静止、保守的趋势 ,熊十力哲学的目的之一 ,在于为传统纠偏 ,树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他用“翕”、“辟”两个概念构造起恒动不已的宇宙本体 ,并强调了辟对于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他又论证了生相对于灭的优先性。他打通了本体界、现象界和道德界 ,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确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创新性从道德个体的修养方向、方式及其与社会既有伦理规范间的关系两个向度塑造着人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65.
逆推归纳法悖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推归纳法悖论的产生其实是源于逆推归纳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即逆推归纳法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效;作者分析了逆推归纳法悖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几种含义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马克思的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问题一直是我国学界讨论的热点。究其原因 ,是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寻找理论上的“源头活水”。这本无可非议 ,而且实际上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理论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 ,各种观点纷至沓来。客观地讲 ,有些观点是很有建设意义的 ,能给人以颇多的启发。但有些观点却不能让人苟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些观点之间分歧较大 ,如同冰炭。如有的学者认为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仅如此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还没有走出这一峡谷 …  相似文献   
67.
所谓传统的知识系统,是指参与传统活动的精神要素、思维模式以及传统再创造(?)工具系统。它是传统的产物,包括经验型和理论型的知识,是传统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是经由知识系统、潜功能系统留传下来的。知识系统是传统活动的参与者,是传统延续和再创造的工具。  相似文献   
68.
李退溪的太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退溪(1501—1570)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期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太极说上,他既反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论,也反对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论,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太极”这一哲学范畴,最早是由战国末年《易传》作者提出来的。所谓“《易》有  相似文献   
69.
指称和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普遍中介。指称与意义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语言哲学内的具体体现。它要解决语言、思维、实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说明以语盲形式表达的知识体系何以能够揭示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此,深入研究指称和意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知识客观性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指称和意义的相互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7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恩格斯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并从另一条道路得出了同一结果。一部历史唯物主义史,就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双翼的双桅船不断前进的历史。本文拟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各自的思想线索作一比较考察,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