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2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50篇
丛书文集   144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民族认同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造成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稳定。民族认同的研究成果对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族认同的概念与结构出发,对国外民族认同的测量、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CGSS 2003 ~ 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生在1940年代的父母享受了孩子数量对其幸福感的最高正向回报,而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转变的深入,孩子数量对父母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迅速消失.此外,对农村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略微正向但不显著的幸福效应;但是对城市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显著降低其在中老年后的幸福感.养育女孩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和队列趋势,但都会为其个人的幸福感带来边际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对福利社会学研究的现状表明,当前福利社会学研究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的理论体系,没有明确的、共识性的研究主题,也没有为解决社会福利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福利社会学仅仅具备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成立的条件,还不具备学科成熟的条件。但这并不影响福利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以及对其所持的学科信仰,为此,应在明确的"学科自觉"引导下,从福利社会学学科的研究主题、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三方面为构建成熟的福利社会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张阳阳  谢桂华 《社会》2017,37(6):165-193
班级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组织设置。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应用分层线性模型,本研究关注班级设置,包括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氛围,对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多个组织结构变量中,班主任的受教育程度和教龄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但任课老师的资历影响不显著;在多个班级氛围变量中,学生的教育期望既受到班级客观学业水平的影响,亦受到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此外,在控制了班级氛围变量后,师资配置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不再显著。总之,在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个体、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对教育期望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学校内部的班级环境,并发现师生之间建立的紧密互动关系及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发挥着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12年中国分行业分年份的行业产值和就业人口的统计数据,本文通过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和立地系数研究了分行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以及该行业的特性发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19.
潘绥铭  鲍雨 《学术界》2015,(2):76-87,323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