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2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54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130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英文Folklore的影响,古语"民俗"也有了新意。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助产士,更多指陈民间文学的"民俗"同样有了民族性的意涵。在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出现了风俗与民俗的混用,最终民俗胜出。然而,在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全面莅临之际,史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根性。因民族性而衍生的国家属性使中国民俗学有了独特的轨迹和品性。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分城乡计算居家失能老人中存在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以及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与规模;并进一步分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经济状况)、失能程度以及地区比较城乡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差异.结果表明:10%左右的城乡居家老人失能;城乡分别有37.77%和44.54%的居家失能老人已有人照料且完全满足其需求,分别有59.59%和49.5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部分未满足需求,分别还有2.64%和5.9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完全未满足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中低龄、独居以及中部的居家失能老人是无人照料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44.
2009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土地仍由家人耕种,且1成多农民工将土地转与他人耕种,基本上保证了土地的正常耕作.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土地处置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家庭外出总收入和老家地形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外出期间的土地处置方式.最后提出,土地处置的地区差异、农村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村土地引发的社会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将养老需求和代际支持结合起来考虑,对空巢老人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群体内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空巢老人相比,有老人同住的子女家庭在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养老负担更重;低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以及老年夫妻户是自我养老的相对优势群体;高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需求大但代际支持弱的困境,并且这一困境呈现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6.
利用城市独居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独居老年人赡养和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的特点。发现:在独居老年人的代际支持中,在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方面,子女对老年人提供支持比例均高于父母对子女提供支持的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老年人向子女提供支持的比例低于接受子女支持的比例,这表明老年人的独居实际上是赡养阶段;女性独居老年人更可能获得子女在精神方面的支持;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向下的代际支持方面,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有可能帮助子女;不同地区的代际支持模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山东地区的老年人更多地支持子女。  相似文献   
47.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从实现根本性目标、解决基本问题和应对主要矛盾三个维度看,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乡村均衡充分发展与维持乡村秩序和谐稳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超越国家控制与地方自治二元对立范式,不断完善乡村自治与公共治理并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乡村区域分布广、差异性大,有效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基层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创新驱动之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正不断朝着善治的大方向演进,逐步实现乡村社会的“向善治理”“、善者治理”和“善于治理”。  相似文献   
48.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具象,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其形成机制和根源有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明确环境产权,培养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共构的环境制度目标,疏通环境诉求渠道,促进和维护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49.
张玲玲 《兰州学刊》2011,(8):173-179
地区经济发展对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有重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均GDP、教育投入和贫困生比例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文章以北京某著名高校为例,分析东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表现、经济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上的整体差异,并且运用该高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差异的具体表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对贫困生的家庭收入、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对心理状况影响不显著,因此需要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完善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体系,缩小贫困生的地区差异,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50.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学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娟 《兰州学刊》2011,(11):80-8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之一。古典人类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模型。现代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个生态系统复合体,文化赋予空间特质。社会生态学认为前两者割裂了生态与社会的关系,应从整体性和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去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