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13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燕都燕城及临易考曲英杰周初分封,北土有燕。其先建国都燕城而后徙临易,至战国时又迁于蓟即今北京之地。因史书失载,有关此燕国三都之具体方位和规模形制等至今不甚明了。近些年来,此一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颇有进展。本文拟结合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就燕都燕城及临易谈一...  相似文献   
72.
秦汉以前,不论是臣答君的回信,抑或臣子之间的通信,都一律称书。至秦汉时发生变化,皇帝给臣下的书称"诏书"、"赐书",臣下给皇帝的书称"上书"、"上奏"。"书"、"奏"加"上",强调了以卑达尊之意。除"书"和"奏"之外,还有"表"、"章"、"笺"。从书信构成看,各种类别的书信又可分为公文和私信两大类。奏、章、表、笺为公文或具有公文性质,而私人往来的信件大多称为"书"。西汉以前私人书信凤毛麟角,西汉以后私人信件开始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私人书信比重剧增的原因。  相似文献   
73.
<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最盛时人口超过百万。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的自注中,回忆玄宗时代唐朝对西方的交通时称,当时在长安城西面北门开远门外建树了一座堠堡,上书"去安西九千九百里"[1](P54),表示戍人不为万里行。这段记载屡被相关文献征引①,可知在开元、天宝盛世,唐朝政府特别以堠堡作为标志物,向天下昭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据  相似文献   
74.
:《仪礼通论》系清初著名经学家、考据大师姚际恒所著,为学界公认早已佚失。两年前,思想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陈祖武先生,在本所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该书抄本,并亲加点校,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李春伶,秉承师意,对《仪礼通论》首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正如论文答辩委员会所指出的,该文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块空白”。  相似文献   
75.
关于《最后的记忆》一书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书辑录了十余名满族老年妇女亲口进述的个人经历。 清朝的覆亡,满族人经历了“从富贵与悠然 的境地突 然堕入贫穷”的巨大转变,痛苦自不待言。但多年来,他们的境遇不仅为他人所漠视,甚至连自己也讳莫如深。如今重翻这段历史,我们似乎突然发现,当年的旗人后裔,曾经历了何等的辛酸,而妇女的遭遇尤惨。据当年目击者的形容: 不必去观看新闻栏目,任何人今天都可以看到出身高贵的满人在拉洋车,他们的妇女被人雇为女佣,最悲惨的是,他们的姑娘过着不名誉的生活,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家庭的生存,众所周知,北平城里至少有七千妓妇,其中大部分是满族人。人们也知道,满人家里的姑娘和妇女们化装或者蒙上头在夜里拉洋车。 这个不幸的民族的妇女和儿童所经受的痛苦更甚于族中的男人……许多非常漂亮非常年青的姑娘在妓院里卖身,天坛附近的的天桥大多数的女艺人,说书人,算命打卦者都是满人。更有甚者。昔日权贵的女性后裔被迫卖给汉人当姨太太……据说前皇上的一个侄女下嫁了当地一家餐馆老板的儿子,代价只是给她父亲四千大洋……  相似文献   
76.
谦河考     
克姆河(Km)在我们西方地图上作Kem,它至今仍是叶尼塞河上游的名称,汉人一般都将之对音成“谦”,它在13世纪元代时的发音仍为K’iem。此名原来似乎仅仅是意味着“江”,在萨彦语中的Km,在萨盖语、科伊巴尔语和卡钦语中为Kem,至今仍具此义①。此字可...  相似文献   
77.
一检索史籍,东汉末年当有道术之士焚(烧)香者。《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谓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策为许贡家客所伤,创甚,不治而亡。裴松之往引《江表传》和《搜神记》或以为策之死与诛杀道士于吉有关。按裴《注》所引怄表激曾谈及于吉烧香事,引人注目,今录之于下:时(案指建安五年)有道士准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于吉是东汉末年道教创立时期的重要人物,顺帝时其弟子宫崇曾上其所作《太平清领书》于朝廷①,至建安五年,于吉已近百岁,故有的学者以为此时于…  相似文献   
78.
在我国古代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是封建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形态 ,它通过君主集权驾驭着庞大的官僚体系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官僚制度 ,君臣之间以相对稳定的权力占有及权力制衡关系共同操纵与控制着封建政治的运行。但是政治运行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下方能得以实现 ,换言之 ,就君主而言 ,他在实施专制政治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其个人的意志要与普遍原则的体系共存 ;就官僚而言 ,他们是被置于成文法规的制约下从事政治活动的。因而 ,由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等构建的政治机制 ,是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将政治运行置于有序的规则程序中 ,而支持这种有序运行的内在因素 ,是渗透于国家法规、制度以及统治者思想中的政治文化。每一时代都有支配政治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思想历来被视为封建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 ,特别是儒家文化 ,当它在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解释下被赋予了官方文化的政治地位之后 ,它便完全成为封建政治的灵魂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 ,在这一意义上 ,政治运行的过程也即文化的运行与传承过程。在政治运行中 ,作为掌握政治命运的权力人物即君主与官僚 ,他们既是政治活动的主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他们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一个政治运行的过  相似文献   
79.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被广泛接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形成。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观念,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深思。只有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才是研究社会史和研究经济史正确的、科学的路向。  相似文献   
80.
彭卫 《东岳论丛》2005,26(3):31-39
在汉代性别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或成为定说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如第一,关于齐地“巫儿”风俗,作者参照文化人类学资料,不同意“巫儿”是古代内婚制遗存和“巫儿”即赘婚两种意见,认为“巫儿”实际上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因与神灵交往而不能与人发生性关系习俗的遗存。第二,关于祓禊,学界的一种看法是,它反映了当时的求子习俗,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祓禊与求子无关。第三,关于不举女婴,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在汉代广泛存在,并将之作为古代社会性别歧视的重要依据。汉代社会杀婴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是贫困杀婴,多数情形下是男女均不举,因此不宜简单地将之作为汉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