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一战前,马克思传的作者除了蔡特金、列宁等人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大学的经济学者.这批作者都塑造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者形象,将马克思描述为过时的客观价值论者和失败的剩余价值论者.他们还将马克思刻画成令人不安甚至是恐怖的暴力煽动者,塑造了其较为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其中有几位传记作者受到当时的伦理社会主义等康德复兴思潮的影响,将马克思描述为非批判的价值虚无主义者.这些形象塑造存在种种问题.首先,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客观性概念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存在误解,无法洞见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并简单地拒绝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其次,他们忽视了暴力背后的不同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观与其他激进派的差异,有失公允地树立了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最后,几位传记作者由于未能洞察由后来的葛兰西等人所揭示的马克思实践哲学,从而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对这些传记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被主流经济学所误解和忽视的原因、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在传记文献里最初出现的缘故以及马克思主义起初与康德主义相碰撞的思想火花.这样的了解还有助于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马克思形象.  相似文献   
202.
中国政党兴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生俱来肩担着整合社会、创建国家和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中国政党政治历经了从多党竞争制、一党垄断制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历史演变。纵览中国政党政治的历史与实践可见,政党是推动近代中国进步的重要工具,政党政治并不存在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政党政治不断变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关键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相似文献   
203.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逐步形成了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前者研究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逻辑等,后者研究伦理、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人类实践领域。在该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从最普遍原理和终极原因出发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康德把知识限定在现象界,把道德奠基于本体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以此为参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可区分出两种模式:一是由老年恩格斯所建构的、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物质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二是从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出来的、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实践解释一切,包括自然。不管在哪种模式中,马克思本人都只提供实践哲学。可实际上,马克思也有自己的理论哲学,那就是他的理论辩证法。一旦马克思的理论哲学得到阐发,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第一哲学的模式就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204.
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匿名化是以"隶属于分工"、"隶属于阶级"、"隶属于观念"等用语表现出来的.厘清个人概念实证的特征,领会其批判的维度,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个人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的深意.从实证的特征而言,阶级社会中匿名化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和特定的历史产物;从批判的维度而言,匿名化的个人应当也必然被获得真正自主性的个人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6.
国学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桂 《学术研究》2008,2(3):21-32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现,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207.
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三,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  相似文献   
208.
物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卢卡奇和马尔库塞分别代表了物化批判的三种主导模式:关系物化批判、认知物化批判和技术理性统治批判.<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物化批判主导模式即关系物化批判模式为另外两种物化批判模式提供了思想资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本身亦有可能成为物化的牺牲品,成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这是对“人民民主”作为新型民主形态的发展与意义的集中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