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赵喜儒 《阴山学刊》2011,(3):100-102
屈连璧先生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堪称学术楷模;屈连璧先生身正学高,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屈连璧先生亮节高风,堪为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52.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5,18(4):95-99
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意识发生异动,国家法律对妇女的限制有所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地区一部分女性自我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了萌动,她们淡漠贞节观念,追逐时尚,注重才情。不过,由于封建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未能突破当时的传统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53.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5,18(6):93-9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4.
黎虎 《文史哲》2007,(2):55-60
“吏民”一词虽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和广泛使用,但涵义模糊,且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注意,偶有论及者亦莫衷一是。实际上,“吏民”并非指庶民中有爵位的、富有的特定群体,也不是“吏户”与“民户”的合称。“吏民”中的“吏”是与“长吏”相对应的“下吏”,秦汉以降两者之间的界线呈逐步下移趋势。这些“下吏”来自于“民”,又复归于“民”,与普通农民共同组成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之基础——“吏民”。从社会结构而言,他们是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从国家政治统治来说,他们是地方政府管治的基本民众。  相似文献   
55.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5,18(6):114-117
纵观包头地区文物与考古和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包头地区的文化特色有: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文物出土与考古发掘虽不平衡,但前后相连,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物链;体现了鲜明的从农耕文明到畜牧文明的过渡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5,18(4):11-17
傅作义主政绥远后,面对德王的分裂势力和日本的侵略,运筹帷幄,既反分裂,又反侵略,先后发动了绥远抗战、绥南战役、奇袭包头、五原大捷等一系列战役,在全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抗日高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57.
秦汉帝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外文明交流空前频繁等特点。秦汉文明不仅对2 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8.
宋蕾 《阴山学刊》2012,(6):102-106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自1991年独立以来,总体来说,政治稳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趋于良好,但其也存在政策变动性大、社会问题多等不利条件。正确看待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有利于新疆的投资。  相似文献   
59.
宁侠 《阴山学刊》2012,(2):18-22,33
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并没有消失,康乾时期清廷在长城沿线重要关口均驻有重兵,且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离开了在内外蒙古设置的军府,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0.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1]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冲涤了禁锢人们多年的旧思想、旧意识、旧观念,使民主观念渐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空前大解放。在社会风俗方面涤旧布新,移风易俗,开现代文明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