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715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1063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缉稿》一般认为已经佚失,对其面貌也有不同的推测。本文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海浮山堂诗文稿》,就是《山堂缉稿》。借助这部《山堂缉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冯惟敏的作品(杂剧、散曲除外)大为丰富。于是,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山堂缉稿》为冯惟敏研究、为明代的散曲、戏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础和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72.
姚燧是元前期著名散文家,其文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学是他复古的动力,使他重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以"高古"为尚,有浓厚的返古色彩;文学是他认识的大范围和自身特性;理学促成了他的这种认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重视思想认识,推重"性情之正"、"气粹而正",并以此来厘正文坛的意义。在元代散文发展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3.
江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代文选》中《原十六卫》一文中对“暴勃”、“阴泥”、“别馆”、“每每”、“淫窳”等词的解释值得商榷,联系这几处注解的上下文及它们通常的用法,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这几个词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74.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分析上古汉语三类“VP也”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以来表示事态变化的叙述名中“也”的功能、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各类“VP也”,表明“语境制约原则”及“类推变化”是中古以来“也”在叙述句中活跃的机制。  相似文献   
76.
汉人"辞"赋"之称,与"乐府"有直接的关系.乐府采楚地民间歌谣及文人作品,在朝廷配乐歌唱,作为制音协律的底本,故称"楚辞";同时它又可诵读,其诵读形式便被称为"赋".于是在今人看来,"辞"与"赋"在这里似乎被混同了.  相似文献   
77.
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人类对文化多元化的研究和探讨蓬勃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国跨文化研究50 年来历程的回顾,认为跨文化研究是促进异质文化间对话和沟通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必将在21 世纪文化研究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世纪末的深处, 展望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千年, 系统整理已然逝去的20世纪后半叶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把握其跳动的脉搏,显然是面向新世纪的一项十分必要而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78.
本从任何行为动作都需要一个离散的终点的认知要求出发,主要分析表事物离散的数量词,表地点离散的“在+处所”,直接离散行为动作的“了”等三种成分在认知原则控制下的表现,在统一解释与数量词等离散性成分相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的同时,讨论了“有界/无界”划分的缺陷。  相似文献   
79.
王鸿莉 《云梦学刊》2007,28(1):25-29
作为五四新一代的文学史家,闻一多别开生面的文学史研究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亦包括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细读《伏羲考》,可以见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路径和学术设想。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最终压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新”,这便是闻一多强烈个人风格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0.
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录 1.“小”与他字的合文2.释“遍又于小山”3.释“蚤”4.释“置”字异体5.释“匀”6.释“昏”字异体7.释“注”1.“小”与他字的合文殷墟甲骨文中,“小”与他字的合文颇为常见(这大概跟“小”的字形适宜于跟其他字写成合文有关).这种合文往往由于“小”被视为不成字的点画而遭到误释.如“(?)”为“小甲”合文,到1948年才有方静若撰文发其覆,直到近年才普遍得到承认.《铁云藏龟拾遗》1.14(即《甲骨文合集》32599)的“小且(祖)乙”合文长期被误释为“沮”字,姚孝遂先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