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丛书文集   240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178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0 毫秒
71.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重庆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接受。在艺术接受中,艺术趣味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趣味不仅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而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还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言之,只有艺术兴趣能够引导读...  相似文献   
72.
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cr)在《艺术社会学》(TheSociologyofArt)中把艺术样式根据接受者的社会阶层界分为三个层面:精英艺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其中通俗艺术就是指西方后现代工...  相似文献   
73.
王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35-138
将《聊斋志异》中成就最高的 90多篇爱情故事 ,通过划分角色模式与叙事程序 ,总结出 7种叙事模式 :知己型、痴情型、完成型、资助型、离合型、契约型、欢会型。同时 ,也探讨了作者寓含其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74.
漆凌云 《船山学刊》2004,(1):112-116
民间文学这一学科的产生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视为反对旧文学的利器而得以兴盛 ,在延安时期和建国时期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享用的文化而倍加重视但学术研究未能深入展开 ,改革开放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步入繁荣期。近期民间文学研究面临危机与其失去特定时代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学术研究创新意识不强和未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75.
《辨骚》作为《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其意义在于和《宗经》篇构成互补。即既主张原道、征圣、宗经,又肯定文学必须发展变化;既主张以儒家经典为评判后来文学优劣的尺度,又肯定文采之不可少。正是着眼于楚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价值,刘勰给《离骚》以至楚辞极高的评价,并与其文学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6.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王向远一、初期前往中国战场的特派作家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大举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日本政府强化了国内的军国主义体制,要求举国一致进行侵略中国的战争。事变爆发几天后的...  相似文献   
77.
本文是对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尝试。在西方批评界盛行一时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和文化批评都是相当有效的文本阅读方式。本文试图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并加以改造,以构成一种适合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与叙事文本特点的新的阅读方式。这里即以《西游记》为例,从文本分析入手,进而进入文化语境分析,最后再重新回到对文本的解读。通过这种“循环阅读”,发现了《西游记》的文本意义网络与文化语境中的意义生成模式之间的同构关系,从而揭示出《西游记》文本世界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8.
挑战与超越——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考李世涛120世纪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实造就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启蒙诺言失去了神圣的面纱,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人对理性的信念,人为物役变得更加严重,人在世界大战中的丑恶表演,都形成了对西方文明强有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79.
宋元话本与杂剧的文体共性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宋元时期的小说与戏剧文本( 话本与杂剧) 在文体演变构成中对接受的关注及其接受特点作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研究,认为话本与杂剧文体的生成与审美接受特别是接受对象与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指出中国早期小说与戏剧之间具有“貌似神合”的文体共性。而这种文体特征正是由二者相同的接受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0.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