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中国生命伦理学在历史语境、理论逻辑和实践旨趣三个方面产生了如何"说中国话"的问题。对问题症候进行分析表明:寻求"语境突围",达成"基本共识",应对"中国现代性",是当前中国生命伦理学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语境突围"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共识难题和现代性难题是实现"语境突围"必须回应的两大挑战。运用伦理分层方法,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通过界定大小语境,求解共识难题;通过确立程序伦理优先于实质伦理的分层原则,求解现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23.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羉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正确的.孔子从人的道德抉择的角度发现,行仁义是人心唯一可以不凭外力而"可欲"、"可求"者,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孟子循此思理,以"求在我"和"求在外"为据区分性、命,将这"可欲之谓善"建立为人性的内容;并进而揭示了人性之善所具有的先天内容及其实在性的意义."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揭示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存在性的事实,而非像康德那样的一种理论悬设.这为孔子所开辟的思想和文化方向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本原和形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24.
尊崇必然性是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之一,舍斯托夫却认为必然性既缺乏经验基础,又扼杀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使人远离上帝走向堕落,因此对它发起了激烈批判.舍斯托夫的批判具有反思唯理性主义的倾向,指出了理性哲学中价值追求与事实规律内在分裂的真实困境,提出了思维的第二维度,对我们深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5.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本体论,在理论上却是以批判借鉴佛学尤其是唯识学的方式实现的。熊十力对于佛学本体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由批判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缘起,进一步引申到对大乘空宗的空寂本体论展开批判,最终上溯到对以释迦牟尼"十二缘生"论为代表的佛教出世主义的总批判,其中既有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更体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抉择。  相似文献   
26.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7.
德治论可定义为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的理论主张。它有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形态。两种形态的分野在于对如下两个问题的回答:当推重道德时,所强调的是哪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同时,它所倡导的道德,就性质而言,是怎样的道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德治论,强调的是精英阶层的道德,提倡的主要是自我约束的道德;现代德治论强调的是民众阶层的道德,提倡的主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道德。这种差异根源于它们所适应的不同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8.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都建基于一定的合法性信仰 ,意识形态活动是统治系统增进合法性信仰的重要手段。然而 ,现代社会面临着合法性的全面危机 ,意识形态甚至被判定为已经“终结”。本文认为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 ,克服合法性危机端赖于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 ,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9.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有所不满,并以明人伦之学极力驳斥心学为禅学之诬评。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阳明的道统论呈现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也表明道统论依然是儒学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0.
西方话语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言说方式和所讲的道理有很大的相通性或亲缘性.如果说哲学的表现形式是话语的话,那么,这种话语要表达的道理和所揭示的秩序都不是现成的、绝对的,而是一个生生不患的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原来的道说与人言、大道与事理、真理与意见、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对立都会不复存在.从自然的神喻,到英雄的圣言,再到当代无数个人的众声喧哗,构成了话语迄今为止变化的历史.而自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区分、作用与转化,则既为哲学话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也为它设定了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