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陈炯明是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和联省自治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努力将近代以来日益兴盛的地域认同和地方自治纳入国家建设的蓝图中,认为联省自治是实现社会和政治整合,在和平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保持"民主建设"的政治方案。相对于以党建国的路径,陈代表了国家建设的另一种声音。陈之思想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由于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无法承担起实现政治整合和国家统一的艰巨任务,最终被历史放弃。  相似文献   
162.
张云 《国际公关》2014,(2):92-93
正在"公共关系"被引进国内的近三十年间,几乎所有的译著、论著和教材对"公共关系主体"的表述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即只说明"谁是公共关系主体"而不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主体"。谁是这一主体呢?答曰:社会组织,简称"组织"。这种解释实际上经不起追问。例如,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公共关系主体吗?如果回答"是",那么如何解释绝大多数的社会组织从领导到职工都没认为自己是什么"公共关系主体"?又如,任何公共关系主体都是社会组织吗?如果  相似文献   
163.
产业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外包制”的方式动员企业主动承包产业扶贫项目。“行政外包制”的强激励—弱监控机制,驱动政府按照关系型合约治理、嵌入性分工协作、差异化政策激励、程式化监督控制等与企业形成外包关系,助推产业扶贫。但理性交织下的“行政外包制”容易形成分利共谋的治理逻辑,导致产业扶贫出现目标替代、选择性应付和考核虚化等形式主义问题。改善“行政外包制”运作效果,关键还在于突破行政外包制的机制性缺陷,形成一种良性可持续的政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4.
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市民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已取得大量的成果。回顾已有研究,梳理相关文献,不仅可以密切把握此项研究的进展和动态,还能从中发现遗漏和不足,这将有利于此项研究更深一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5.
领袖在制度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由于领袖所处的政治地位、所行使的政治权力、所承担的政治职责与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其启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定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价值、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机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期,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逻辑充分展开的过程中,领袖仍将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长的重要力量,但领袖必须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的机制与空间内展示其雄才大略、原创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6.
是否具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与历史上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建党近90年来,坚持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鲜明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从而奠定了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的指导思想也随着时代变迁和工作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7.
近期中国的毛泽东研究:一个政治意识生态的框架草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前提下,对中国学术界近期毛泽东晚年研究状况作一个评价性报告。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倾向概括为"主流意识形态"、"否定批判取向"、"‘新左翼’研究论述"和"历史主义学派"四个流派,并对各家观点的基础预设和争论焦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当下的中国,"毛泽东"已演变成了某种政治符号,而"毛泽东问题",则实际隐含着研究者自身对于良好社会制度和正当政治秩序的一种愿景。  相似文献   
168.
在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论争当中,浮现出了规范宪法的概念和政治宪法的概念。规范宪法指基本权利规范体系。与之相对,政治宪法指最高权力的分配规范,或者称之为主权的具体结构。而作为一个应对中国宪法问题的具体概念,它是由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第一是当前最高权力的内部结构,是承载党与人民这一对关系的宪法安排;第二是这一结构的未来理想形式;第三是向未来理想形式的演变是内在于既有的权力结构之中的,因此,这种演变也就成为一项宪法上的应当之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政治宪法是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