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精神文明的根本进步取决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精神文明现状的评估实质上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来看,流行的“精神滑坡论”包含着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现行精神文明危机在总体上是转型期社会新旧思想、精神更替的一种表现,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所谓的道德危机,主要并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恰恰是改革开放不够的表现.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上,我们不是以现代化来选择传统,而是以传统来选择现代化,使我国现代化缺乏基本的现代性;在经济改革中,片面局限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改革,而忽视了法学意义上的改革,造成有序的市场经济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文明无法根本确立.而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根本在于法治之中,因此,必须以法治推进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进步也就是精神文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
孙辉  王传宝 《学术探索》2001,(Z1):71-74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理论基石,分析苏共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由于没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没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没能始终代表最广大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三个代表"是时代向共产党人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3.
MG曲线——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政府与市场具有同一性,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变量关系,且这种关系处在一种不断由非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二者关系达到动态平衡时的点(即动态平衡点)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轨迹即动态平衡点轨迹。根据此轨迹本文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探讨。从二个层次展开论述一、主要介绍了此文展开的三个前提假设和二个分析;二、主要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发展轨迹进行了理想构架——MG曲线,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曲线。论证MG曲线所揭示出来的规律性对现实社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4.
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其著述中 ,不但揭示了腐败现象产生的体制、思想等深层次的原因 ,而且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指出了反腐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惩治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5.
贫富差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据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由社会财富分配结果所产生的贫富差距,既可成为刺激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也可成为迟滞社会发展的“制动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无论是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还是促进国内人民的共同富裕,如何科学地看待贫富差距便成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一)摈弃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贫富差距问题。 传统的“贫富差距”观认为,贫富差距就是人们(国家或地区)现阶段在物质收入和财富占有上的多寡差距,强调的纯粹是有形物上的差距。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孤立的、片面的观点。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习惯于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一个国家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划定发达与不发达、富与贫的尺度。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波朱尼耶曾根据1975年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列出了一系列数字:最贫穷的非洲和亚洲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仅有200美元,巴西、墨西哥这类新的工业化国家为1500美元左右,中东石油国家人均收入为2000美元,而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这三个国家达到10000美元以上。(参见[英]安德鲁·韦伯斯著《发展社会学》,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以传统的贫富观看,后者可谓相当富有的国家了。然而,  相似文献   
2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法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与法意识相联,没有社会主义法意识,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意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意识既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象征。社会主义法意识的普及应当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方面之一。一、社会主义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标志法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首先在于社会主义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法制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法意识也就到什么…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认为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赔偿标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间接损失范围太宽、精神损害不赔、侵犯人身自由权的国家赔偿计算标准过低。这些问题 ,与指导制定这一标准的抚慰性赔偿原则有关。最后作者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早考虑以全部赔偿原则为指导 ,确立新的国家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28.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本质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本质的理解蒋德海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困难的东西。英国法学家H.L.A哈特曾经引用圣·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著名说法来说明给法下定义的困难:“什么是时间?如果无人问我,我知道。而如果我要对一个问者解释时间,我不知道。”①本文试就法...  相似文献   
29.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预见,它给后人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和指南,留下了广阔的实践空间。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实践中,在如何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导致实践中的严重失误,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它在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架起一座理论之桥,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初,由于列宁突破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理论,才有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也正是由于在建设的模式上因袭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导致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毫无例外地遭到惨痛的挫折。本文主要通过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历史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者在探索未来道路中所应持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