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冯增俊 《学术研究》2001,(12):105-109
本文从对澳门教育在回归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出现的形势和现有条件分析入手,集中从90年代澳门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出发,论述了回归后澳门教育迈向新纪元的五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永图 《学术研究》2000,26(3):44-48
“全球化”是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一种现象。“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提倡的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的资本主义化,而社会主义提倡的全球化最终是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世界的共产主义。我们正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当提高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于幼军同志的新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尤其是文化理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作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所作的开拓性研究,提出了一项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为此,广东文化学会、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和本刊编辑部最近联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约请省内的知名专家学者结合该书有关观点,对当前文化建设与文化研究发表看法,引发了不少新的话题。现摘登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1,(10):125-126
张磊的新著《孙中山评传》 ,于 2 0 0 0年 11月由广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集 4 0余年研究之精华的又一部力作。读后《孙中山评传》 ,深感作者对孙中山的研究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不断地向新的高度伸展。作者在《孙中山评传》一书中 ,运用新视角评述孙中山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论点。下面仅从孙中山的历史定位、孙中山的文化取向、孙中山的普遍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介绍。(一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中国近代化前驱。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是 :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5.
统筹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利益问题,改革就是经济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各人利益的变化,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成为一个焦点,不管怎么计算,我们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确实存在收入差距的问题,这次《决定》提到“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从“公民社会”到“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在国内学界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公民社会 (CivilSociety)”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价值取向 ,重新探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 (NGO)自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研究公民社会问题的学者看来 ,NGO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 ,它们的兴起和活跃正是公民社会主体性力量的彰显。近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广泛流行于 1 7- 1 8世纪 ,即市民资产阶级崛起的时代。其时 ,专制国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化的政治功能高度集中的特殊领域 ,同时也产生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私人领域。在这个私人领域的内部 ,…  相似文献   
17.
简说张岱年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并不是笼统论述"天人合一观念"和"天人有分观念",而是认为这两种观念"交参互含",有区别地赞成和发展,特别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要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要注意批判继承,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张岱年先生站在张载、二程"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了天道人道关系难题且重新肯定了天人合一观念,发现了一条宽广的中国文化综合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工作之一 ,在此坚实基础上产生的成果更有可能是较为科学的。发生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年青”的学科 ,资料年代近 ,易得 ,天然地造成忽视资料的毛病 ;而且许多研究材料在不同场合下被不断地重复使用着 ,新颖性和学术价值在降低 ;与此同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版本较多、繁富迷乱 ,又使文献的搜集与研究相对地困难 ;加之现代文学是个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其传播、研究受到政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干扰。这些就给我们的研究设置了一个课题 ,必须先做资料的辨伪、辨证工作。基于此 ,本栏六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术资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史料建设的重要意义 ,认为必须重视史实 (即“根据”)的析理 ,重视资料的辨伪、辨证工作 ;研究和考证是一体两面的学术行为 ,考证的过程就是研究深入的过程 ;文学资料特别重视前伸 ,因此要下些由当代到历史的功夫 ,强调翻检资料时 ,既要有历史感 ,又需要当下的立场 ;为了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水平 ,讲求科学性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解放思想、努力创新的同时 ,还应注意反思 ,保持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一次伟大的反对中国封建统治者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农民革命运动。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一八四三年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进行革命运动。一八四四年以后,尝三次进入广西农村,发动劳苦群众,组织革命力量,并在家乡相继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及其稍后写成的《原道觉世训》等理论  相似文献   
20.
强、弱势文化是缘于对文化生态的理解而提出的概念,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即贯通强势与弱势文化起伏消长的观念,并在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福柯有关话语权力的阐述有助于人们理解强、弱势文化的学理性和深刻性。将强、弱势文化理论引入古代文学研究,为阅读唐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视角,建立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的话语结构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