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3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19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115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由浙江工商大学陈荣富教授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近期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58万字,这是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性很强的专门性著作,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2.
当法国大革命把启蒙的理性演变为暴力与血腥时,荷尔德林对理性的思考也日臻成熟.他不再崇尚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抽象的自由、人性等理念,而致力于通过艺术(诗歌)来实现的审美教育;他告别充满了概念辨析与圆滑世故的“哲学研究”,转向本真的诗性创造;他从希腊文化中寻觅完整的人性,以歌咏人性之神圣的祖国赞歌,实现对民族秉性的重塑与时代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73.
在海德格尔的全部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始终同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之道路和双重思想构境——"克服形而上学"的争执性思想场域和"绝弃存在"的本有诗性之思境。克服形而上学,就是在重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开启的第一开端中,超越性地让存在者归基,即重新扎根于作为其真实根据的存在。"绝弃存在"这条全新道路的基石却是被打上叉的存在,即"存有"(Seyn)历史之思,在这条没有了理性炫目之光的幽暗小径上,打开一切存在的涌现和用在性将为存在之弃让所替代,解蔽之真理性认知和逻各斯之主导性追问生成的抽象聚集,将为存有的基础性追问中的真理本现和归隐所取代。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相似文献   
74.
雒新艳 《理论界》2009,(5):16-18
在西方哲学中,异化观一直被作为研究全部历史的根本方法,遵循着如下共同逻辑:先确立历史的“应有”价值悬设,并把它主体化、独立化;然后主体外化和对象化,不过这种对象化不是本质的真实表达,而是异在的外化;最终只能通过主体自身扬弃这种异化,从而回归自身。不同的是,霍布斯和卢梭的异化主体是自然状态的“人”,黑格尔的异化主体是绝对观念,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抽象的“类的人”。马克思在向唯物史观转变的过程中,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分工交换等概念进行了分析,由此超越以往异化观,使它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形成的局部研究方法。在当代我们仍用它来对心理体验、消费活动等问题和现象进行价值批判,指出其发展的历史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75.
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被裹挟着走上一条文化转型之路,在告别政治目的论意识形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转型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失范使文学开始向媚俗跌滑:作家的角色意识由拯救向虚无倾斜,启蒙理想和道德精神一落不起,商业目的正日益成为作家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文学在世俗化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文学的人文关怀,走向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人文价值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76.
陈吉学 《理论界》2009,(9):25-26
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价值理念,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饱含三十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凝结着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所取得的共有成果,实现了由片面转向全面、由孤立转向联系、由静态转向动态、由非矛盾转向矛盾、由物本转向人本等一系列辩证转向,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毋庸质疑的人文价值和科学真理性.  相似文献   
77.
<华严经>的形成经历了由"单行经"至"集成本"的过程,公元4世纪流传在西域,可能在于阗编纂成集.<华严经>的"圆融"思想主要表现为:以"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构造"圆融"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以独特的数字"十"表达"圆融"教义;以"法界"为"圆融"的思想核心.华严宗"圆融"理论构建,以法藏的"六相圆融说"和澄观的"四法界"说为基础,以判教为方法.华严"圆融"学说流行与唐代开放的文化态势、朝廷的着力提倡、寺院经济的坚实后盾等内外动因密切相关,并由此可见唐代佛教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78.
詹姆士将实用主义哲学原则运用于现实道德生活,初步建构了实用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彻底经验主义哲学形态的伦理学后果就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价值真理论",此一"价值真理论"构成了詹姆士实用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它表现为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交织,并体现在詹姆士的宗教思想中.  相似文献   
79.
戏剧接受理论在剧场理论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特别注意布菜希特的批判接受理论.在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中,观众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布莱希特的批判接受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反对共鸣"和"批判性参与".在布莱希特的理论中,不但作者已经死亡,甚至连演员也已经死亡,我们看到的是高扬的受众主体性.布莱希特倡导受众的批判性参与,比接受美学的倡导者们要更早,在这个意义上,布莱希特无疑是批判接受理论的先驱性人物.  相似文献   
80.
文化消费发达的时代,它表现为追求享乐、审美趣味的低俗和媚俗、迎合功利和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缺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当代文化审美观和培养科学的文化消费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