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0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作为民国时期国人自办英文报刊The China Critic(《中国评论周报》)上的著名专栏,The Little Critic(《小评论》)由林语堂于1930年创办用以发表形式自由、内容广泛的英文随笔及小品文。《小评论》不仅刊载了林语堂创作的大量英文小品文,为其此后着力倡导小品文文学思想及创办《论语》《人间世》等杂志提供了丰富的前期经验;同时该专栏还吸引了全增嘏、张培基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加入编辑作者群体中,展开持久而丰富的英文小品文创作实践。因此而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小评论》为出版媒介进行英文小品文创作,将外国小品文样式移植引入中国文学土壤,促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刘欢萍 《殷都学刊》2012,33(4):80-85
长野确《松阴快谈》是日本江户时代诗话,其论评诗文颇有独到之见.其中卷二论文章之学,对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演变、散文本体、创作及鉴赏批评等方面,均有深入而具独创性的见解.发掘其中国文评观,可为当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可考见中国散文及文论对域外文章学的影响、受容情况.  相似文献   
13.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14.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正>1979年春,正在安徽大学英语系读本科二年级的我报考了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是程千帆教授,专业方向是"唐宋诗歌"。当年秋天,我走进南京大学,开始跟程先生读书。1981年底,我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初,我又顺利成为南大中文系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由于当时我国学位制度刚开始施行,如何培养合格的博士,大家心中都没数,程先生也不例外。他日夜思索这个问题:一个合格的文学博士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呢?为了有一个参照标准,程先生从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杨磊 《兰州学刊》2012,(8):103-107
记忆由外在于人的符号引发。对这些记忆的重述,经由文学家的表达之后形成了文学。由于记忆的符号存在于一个能指链之中,因此,并不存在孤独个体的记忆;作为对记忆的重述,文学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成为集体记忆中,也就是能指链里的一个环节。正由于此,文学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8.
叶适认为,《诗》既是儒家经典,本质上又是史书,故对《诗》亦应从史学角度展开解读。他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叶适以史解《诗》既为匡补汉、宋之学流弊,又反映了他兼顾经史、核义理与见事功并重的治学思路。叶适阐发的"经亦史"的观点代表了"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观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改革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9.
20.
晚明才媛学佛参禅之风颇盛,吴江沈宜修为其中佼佼者.出身于佛教渊源深厚的科甲门第,闺阁时期,沈宜修深受家族禅风熏陶,并倾心诗文.于归初期,因受婆母压制,她无奈搁笔,转而究心内典.夫君叶绍袁中举后,她潜心习禅,引领叶氏诸女庭闱唱和,以诗文述佛理,表禅境.生命晚期,至亲接连离世的悲剧人生体验使其诗文呈现出对世间亲情的迷痴,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