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艺术终结论"反映了艺术自现代化以来最大的悖论:一方面是艺术的泛滥,另一方面是人类极度缺乏艺术,艺术成为无力表达人类审美需要和实现审美交流的"孤岛"和"特区",艺术成为当代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视野提出"审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对此,可从审美人类学角度重新定义"艺术",提出"人工制品"概念,重新思考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突出艺术与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艺术与整体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性质,恢复艺术实现审美交流和满足审美需要的中介功能.  相似文献   
102.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起点问题,代表性观点有三种,即"晚清"说、"五四"说和整体观照说.综而观之,一个大体全面而客观的划分姿态应该是:既整体观照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不用概念和政治作人为的隔裂,又不回避对起点的界定,但起点一定是某一个时间阶段,是总的历史和时代语境等因素"合力"催生的结果, 而不可能是某个人、某个时间点或者是某篇著作和文章.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文学理论界出现“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终结”、“理论之死”等论调,“后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后理论”不仅不拒斥理论,反而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理论。面对文学理论的非文学化、体制化和“科际整合”之势,关注文学之维,回应文学问题,当是“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根据所在。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积极探索二者对话的可能和张力的消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应该成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建构新范式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04.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除了从文学整体思维方式入手探索当代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转型道路之外,更应该重视当代文学经验中的"文学性"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经验中"文学性"呈现出了娱乐化、消费化的趋势,具有"可生长性"的特征.解决文艺学研究的危机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当代"文学性"问题的现实境遇,以强化文学理论把握现实文学经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5.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瑞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世学 《兰州学刊》2010,(12):146-150
符瑞思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多个层面呈现出总结与整合的态势。《瑞应图》类作品对符瑞物象的汇集并付诸图录,《宋书·符瑞志》对先秦、两汉以来符瑞思想的全面申述,《南齐书·祥瑞志》《魏书·灵征志》对南齐、北魏符瑞之说的断代载记,都是这种态势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106.
链接是网络超文本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指的是将一个超文本呈现为有意义的联系的语义网络的基本结构,它包含着一些形形色色的修辞类型,如隐喻、转喻、提喻、夸张、反复、同一、顺序和因果以及词语误用等。与传统文本的阅读或写作依赖于提纲式和三段论的原则不同,网络超文本开放了拼装和并置文本的可能性。网络是庞大和包揽一切的,读者必须学会批判性超阅读。  相似文献   
107.
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当代传媒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塑造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推动消费和认同建构等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传媒文化场域中,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次场,这从根本上规制了中国传媒文化的当代结构。视觉文化的转向进一步加强了传媒文化的视觉霸权和视觉拜物教,看得见才能吸引人和广泛传布,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游戏规则。传媒公域作为公共话语的场所,也越发地深入私人领域,它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关注的复杂传媒伦理问题。快感的非政治化进一步凸显了消费文化的秉性,间歇性的政治冲动和传媒消费长期的快感化,实际上产生了传媒公众的政治冷漠。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传媒来实现自我和族群的认同建构时,混杂和同一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的这些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江淮论坛》2004,(6):135-139
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的使用极为普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预叙会削弱悬念,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并没有削弱悬念,甚至有些成功的预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悬念,这和中国古典小说运用的预叙形式和特点有关。随着小说艺术的进步,预叙的形式也日趋完善,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09.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