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张伯伟 《文史哲》2023,(4):17-25+165
“行纪”的概念,韩国、日本和部分中国学者喜欢用“燕行录”表示,但无论是从文体渊源、概念中立还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共名”来看,仍然以“行纪”之称较为恰当。可从文献、长时段和比较眼光三方面讨论东亚行纪的研究方法。所谓文献方法,不只是稀见文献的挖掘、不同传写本的校订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解题序录,而是强调从文献异同中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动因,以及赝作形成的文化心理。长时段是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史学概念,尤其适用于心态史的研究。行纪资料本身是一系列连续性的文献,但如果想较为准确地发现一个缓慢的、层积的历史结构的“断裂点”,就必须使用长时段的方法。这一概念虽然源自过去,但其研究指归却是朝向未来的。比较是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将比较的视野从小到大列举,则有一书的比较、同一系列中不同书的比较和不同系列书的比较。相对于胡适当年所说的“三术”,今日人文学研究的“新三术”就是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研究和多元的观念。  相似文献   
993.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联系地域背景所具有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力,以"山水"为中心考察了杜甫夔州诗中的自然写作,揭示出杜甫夔州诗作"夔州风骨"的成因和特点。诗人将夔州山水作为一种强悍、蛮荒的异己力量加以描写,形成了区别于神韵派山水诗的"风骨"倾向。这一山水诗写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现地化的视角,在强化山水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了矛盾性的道德主题和纯粹化的审美诉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94.
《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一书,从美学角度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文化内蕴.该书主题鲜明,视角新颖,主张玄天上帝信仰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核心与灵魂,能够准确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道教建筑组群的审美特质.通过对该书在建筑美学领域的创新价值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995.
刘颖 《理论界》2023,(5):29-36
时间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值得注意的是,美学中的时间研究并不指向物理的层面,而是指向生命的层面。《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的源头,表现出对时间问题的执着与关注。《周易》的结构与内容指向的时间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时间: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既是时间的起点,也象征着时间的创生精神;六十四卦层层构成时间中大大小小的循环结构,而生命时间循环的意义又集中在复卦中得到阐发;生命的循环中时间走向生生不已的永恒,化育了中国古人在“变”“常”的双重性时间中的宇宙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996.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997.
新兴“谓词性成分+子”结构表示言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属于评价态度标记语,句法功能多样。该结构来源于百度贴吧,其中大部分“谓词性成分+子”可以扩展为“谓词性成分+的样子”。当“样子”充当语用标记时,二者的句法、语用功能相同。“样子”前定语的性质、感叹标记“好”的修饰和“样子”的语义泛化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人和古希腊人均有自己的文明体系,如神话谱系、史诗、悲剧、天文历法、建筑、哲学、音乐、绘画、语言、医学等。其中 彝族悲剧《姿子妮乍》和《美狄亚》均反映了两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审美意志、审美理想和审美感 受。通过初步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部作品虽主体各异,各具特色,然探幽索微,仍然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涉及女性爱情、 女性遭遇、女性复仇、女性“失语症”等相关主题。  相似文献   
999.
大业三年(607),日本的第二次遣隋使向隋帝国递交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以隋代王言为视角,通过对遣隋使派遣与国书的文本细读两个层面梳理,可以看到古典的汉字书面语成为中世纪东亚共享的文化遗产。然而,它的引入与使用,却引起了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上的纷争。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君臣(内臣、外臣)关系在中世纪“国际”文书制度上被表现出来,其中还蕴含了佛教的东西观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固有的文化价值,还有王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权力。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语料中专名修饰结构的考察,可为专名的语义本质探索提供新的视角。专名不但能自由出现在主宾语的位置,还能被其他修饰语(如形容词短语、关系小句、介词短语等)所修饰。这一现象表明专名具有二元性:既可以产生个体的语义解读,也可以产生属性的语义解读。专名和属性有关的语义解读源于个体的时空特性:专名既可以指称整个个体,也可以指称个体的时空片段所组成的集合,而后者就是属性义的来源。这两种语义解读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转换关系:对个体进行分解能产生时空片段的语义;反之,对时空片段集合的最大化操作能还原个体。关于专名具有个体与属性的二元特性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限定描述分析法和严格指示分析法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