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427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职业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处于职业初期的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状况,对青年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适应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与青年职业适应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青年总体的职业适应状况较好,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年在职业适应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与青年职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青年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青年与同事关系的好坏、青年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部分职业类型的性质,而是否独生子女则与青年职业适应的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82.
非营利组织(NPO)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与政府、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国外社会福利事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传统福利制度进入转型时期,从福利制度自身规律出发,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建立新型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合作主义福利模式”应为我国福利制度创新的目标取向。这种模式是以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有效运作为支柱的。我国应当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3.
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系网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于我国现实社会,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对其特征、生长条件、建立程序以及负面功能加以深入分析并提出抑制它的对策,这是本文的一种努力。一、关系网的特征与类型笔者认为,关系网是个人或团体为了谋取利益而违背社会规范的一种互惠的非正式组织关系的总和,也即是初级群体中正常的  相似文献   
84.
建立三元社会结构是促成“民工潮”有序流动的战略抉择──兼评“民工潮”问题上的若干论点周沛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我国南北、东西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在利益机制趋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85.
“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指出今后10年内“民工潮”继续扩张的风险有可能增大。为此,作者提出了“民工潮”源头降压的对策性建议,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6.
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二种规范——失范的社会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种规范是现实生活中在部分人中流行着的、隐蔽的、不成文的、不合法的一种心理默契与行为规则。第二种规范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遍存在,它是失范机制的核心内容。第一种规范本身的不完善预留了第二种规范生长的空间,遵从第一种规范的成本太高,使行动者自发地简化行事规则,选择可以满足其需要的第二种规范。规范贴现率、规范相对剥夺感、坏榜样效应在第二种规范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现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对该问题的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切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关系、转移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以及进城后个体的适应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晖 《甘肃社会科学》2005,38(2):104-107
文化是探讨阶级认同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社会性别、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文化及其认同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形式来建构其阶级地位,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同的。  相似文献   
89.
公共空间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村庄社会关联作为乡村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乡村变迁场景中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依凭村落公共空间便可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90.
王建平 《唐都学刊》2004,20(1):71-74
人格在诸多向度上的两极对峙与相互依赖造就了人格的两极性 ,这也成为我们全面把握与理解人格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在深入分析人格的两极张力的基础之上 ,对人的现代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现代性的单面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多样性与主体性的存在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