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清代桂林诗人、画家罗辰笃信佛教,因而其诗歌充满了佛光禅影,体现了佛家诗歌幽远静谧、禅趣深远的风格特色。罗辰禅趣诗的风格特色与清代时代背景、文学思想、禅佛思想以及诗人对禅佛思想所作的批判与继承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2.
文化代言者与“根”的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角度和作家创作精神角度对赵树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赵树理创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作为农民文化的代言人上。正因为如此,赵树理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非常特别。同时,他对农民文化的熟稔和热爱,是他能够立足于农民文化立场创作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对于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们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3.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相似文献   
104.
俗语“漂亮”与美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训诂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方法,指出“美”的本源义就是汉语俗语中的“漂亮”.并进而阐释了它在诸多文化语言中的普遍性。从功能的角度,美的概念在汉语中相当于中国道家哲学讲的“明”,也就是西方现代哲学中讲的“澄明”。在弄清其本源义的基础上,对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进行了更为真实的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拟在对传统音韵研究方法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文化学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一音韵研究最基本的是音节分析与音系综合。基本方法有音节分析法、音系记录法、音类考据法与音值拟测法。音节分析法由反切二分,经头腹尾三分(明代沈宠绥)至头项腹尾四分(清代贾存仁),再至头颈腹尾神五分(刘复、罗常培)。韵书与韵图是传统的音系记录方式,韵书所记为调韵系统,韵图所记是声韵调系统。  相似文献   
106.
宏博精审 求新务实——评《李渔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渔逝世三百余年之后,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李渔全集》。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全集”,问世迟了三百年,李渔是不幸的;但经过编辑的艰辛劳动,《李渔全集》把各种遗憾压缩到最小的限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这又是李渔的大幸。明末清初,活跃在江苏、浙江一带的李渔不仅是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而且兼擅诗、词、文创作,同时又是卓绝的戏曲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此外,他还有史论、诗韵、词韵、对韵等杂著多种。他确实称得上著作等身。早在清朝乾隆时期他的作品就流播海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李渔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虽有印行,但大多零碎分散,其实百不及一,难窥全豹;有的作品则鲜为人知,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了  相似文献   
107.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一股“文化热”,或试图以西方的文化学方法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或试图以中国的国学传统方法来弥合西学东渐以来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断层,或把眼光放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重新阐释上,或专注于挖掘国民性以寻找误入歧途的解脱办法。凡此种种研究,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释读。然而,非常遗憾,一些名噪一时的“宏论”,往往因为缺少扎实的文献根抵,而成为皮相之见。”‘这一切表明,文化研究中亟待语言导入,尤其是音韵导入。如果说研究古文化,必须先读通古文献,如果说读通古文献,理解古代语义,必须依赖中国…  相似文献   
108.
论庄子的诗意与审美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无疑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以东方民族的诗性智慧作为自我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一般知识和形而上的逻辑限定,他的言说体现了汪洋辟阖的审美想象和玄妙抽象的哲学思辨的完美叠合。庄子思想是一株生命常绿的精神之树,随着新的文化语境诞生,后世释义者会因“效果历史”的不断生成的可能性去予以新的理解。本文试图阐释庄子思想的重要构成之一——诗意的与审美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09.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这类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明显的概念化、模式化倾向,成为历代批评家指斥的焦点。本文无意对“模式”问题继续作无意义的褒贬,转而在对才子佳人小说人物、情节模式具体剖析的基础上,从历史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作家创作心态、读者审美趣味等方面探讨才子佳人小说概念化、模式化之特殊文学现象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0.
(一)宋人“平淡”诗况是与梅尧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①的诗句是宋人“平淡”诗观中的经典表述。关于梅尧臣“平淡”诗风的主张和实践应从其与“西昆体”为代表的宋初诗风的比较中去把握。来人有一段关于梅尧臣诗歌地位的精辟之论:“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②这“古淡”是梅尧臣自己的主张,欧阳修有诗载:“子(梅尧臣)言古淡有其味,大羹岂须调以养。”③“方谈”也是其他诗人~致推尊的境界。如欧阳修认为“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④苏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