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9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论现代权利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耶林主张为权利而斗争的思想出发,引申出现代权利观念的概念。认为现代权利观念由权利知识、权利感情和权利意志共同构成其基本内涵,它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前提。现代权利观念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司法以及法制教育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情是动力吗?     
情是动力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它与主体教育理论相矛盾。主体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人的自主性,即人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由之外成之后,并没有一种无意识情感推动着人去行动,在心灵中没有支配着人的“小上帝”存在。否则,人就无主体性可言,主体教育理论就难以立足。自由选择是情绪、情感之魂。认为智力因素(认识)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情感等)才有积极性,才是动力,看不到认识活动的作用,会走向反主体性的无意识情感;但将情感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认识活动,仍然是隔靴搔痒。只有找到情之魂(自由选择)才能准确地把捉住情,才能为主体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生命实在论     
“生命实在论”(Living Realism ).是作者立足于对生命的本质及其实在性的理解, 采用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考察了从古至今的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合 理内容,构建的一种综合的、辩证的实在观。它突出了整体论的、系统论的、过程论的、能动性的和 显现主义的物质实在性。并以“生命”为中介,统一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理论实体”与自然 实体、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等实在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84.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69)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结果得出这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其伟大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日益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而对与市场经济形影相随的法的现象的研究在市民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试以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这一思想发展阶段为主干线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85.
论道德自由对道德价值之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变革,道德必须关注这一意义深远的社会大变革,介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从而在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应有的功能价值。而道德价值的实现又是以行为主体道德自由的获得为前提并受其制约的。因之,道德自由对道德价值之实现,从而对道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辱自身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道德自由是道德价值的实现机制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所追求的一种德性境界,道德自由是有别于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和哲学上的自由而具有自身固有内涵的概念。如果说,政治法律自由是指在制度和法律规定的…  相似文献   
86.
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应充分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本文认为大学德育应发挥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人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加快自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7.
“法官立法”和“法律的社会化”是现代西方法律领域的两个重要趋向 ,反映在法学领域是传统的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相互靠拢、相互妥协、相互渗透的理论变化。具体表现为复兴自然法学吸纳分析法学的实证主义观点和对社会现实的更多关切 ;分析法学置换自身理论前提 ,对自然法学作出重大让步以及社会学法学在战后的勃兴等等。这些理论变化背后显示出的是随着西方国家法律实践的变化 ,西方法学理论对法律的认知更趋完整  相似文献   
88.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发生学形态隐含了权力本位和人治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注重实质合理性的形式特征 ,并造就了刑法刑罚化、伦理化的契机。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以刑去刑在试图实现无讼的社会理想上是一致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对超稳定秩序追求的内在要素。刑法的渗透性、包容性和以礼入刑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形式特征。此外 ,我国传统刑法文化体现了社会控制中的泛道德主义 ,由德治到人治导致独裁专制 ,使法律规范淹没于外在强制的权力秩序中 ,阻却了法律的形式化和形式理性的成长 ,从而阻延了法律的进化。在刑法现代化的进程中 ,必须引入现代司法理念 ,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当作刑法文化并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9.
人的需要与手段的矛盾是人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具有创造性、超越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的特质,正是基于上述特点,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从事劳动,通过生产劳动满足人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饥而食,渴而饮,冷而衣,是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而人的才能与美德,无能与丑行,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结果。人的自我完善的实现,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客体性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科学文化、道德风貌和行为准则等)以及实践性因素。因此,必须用提高主体素质、优化客体环境和注重主体实践的方法来不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首先,主体素质的提高要从幼儿抓起,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客体环境的优化要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全方位进行,营造一个以经济繁荣为基础、社会进步为目标、人的现代化为本位的客体环境;最后,主体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