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孟姜女故事以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为流传,而其流传形式也因地而异、因时而变。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这一民间戏曲与当地宗族的祭祀活动及传统仪式习俗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黏合,体现了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说的灵验故事,透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外来的孟戏成为本族正统的族戏,这便是这一文化文本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2.
先秦至唐,江西的开发在闽粤赣三省中一直居先。唐宋以后,赣地居民多向闽西拓展,后裔继迁粤东北,并在三省交界地辗转迁衍,推动着交界地的开发。龙川建县虽早,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是宋以后。明中叶至清,包括龙川在内的交界地居民又上迁赣地。这一移民现象,使得今龙川居民与江西土客家均有血缘亲情  相似文献   
33.
青苗法是宋神宗熙丰变法时期的一项重要新法,旨在防止民间高利贷者盘剥农民,以济贫困,发展生产。但因法令不够完善,以及“吏不得人”,“故为民害”。当时知青州欧阳修针对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弊端,一面止散青苗钱,一面向朝廷提出三点改良要求。欧阳修的言行是合理的,其目的在于济贫惠民,然而当代某些史学家称欧阳修为“守旧派”或“反变法派”,这是不够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34.
秦客卿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虽无客卿之名 ,但有积极引进、大胆重用异国人才的客卿之实。战国客卿制不过是春秋时楚材晋用类人才跨国仕进之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规范化的延续和发展。秦客卿制是以言论和谋略见用的选官方式。秦以客礼待异国人才 ,不仅破格擢用 ,委国而听之不疑 ;而且注重礼数周全 ,有不求全责罚的容人度量。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壮大和统一帝业的完成 ,从一定意义上讲首先应归功于坚持百余年不动摇的客卿制度  相似文献   
35.
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葬所出古竹书《盖庐》 ,是托名伍子胥的古兵法著作。该书与《汉书·艺文志》中兵技巧家的《伍子胥》1 0篇无关 ,而可能是同书著录的杂家《伍子胥》8篇中的一篇。其成书时间当在楚汉之际或是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36.
刘少奇在领导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中,坚决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成就卓著。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从调查研究入手,健全和完善苏区工会组织系统;二是纠正工会的关门主义错误,让“独立劳动者”加入工会;三是批评《劳动法》的教条主义,纠正经济斗争中“左”的错误;四是组建“工人师”,首次提出“三人团”管理生产  相似文献   
37.
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及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16 世纪西欧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教育崛起及其变向发展。西欧人文主义教育演进,充满着浓郁的基督教神学观念和人文主义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时代气息,基督教人文主义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的表现形态。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历史价值,在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原则所寓含的相当开明的现代进步意义,那些典型人物扮演着调节社会发展和时代走向的重要角色,那些价值观念成为推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动力。  相似文献   
38.
试述宋代盐政□黎世英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社会的大量的需要,故历来政府对盐利都十分重视,对盐实行专卖。征收盐税始于春秋时,管仲相齐,到汉武帝时,盐归政府专卖。至宋代,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大,为了获取更多的盐利,宋政府对盐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对盐的...  相似文献   
39.
唐代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取士制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唐代科举制的变革作为突破口,对唐代科举考试及文人、士子风尚的转变作了初步探索。分析了唐代科举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文人、士子群体风尚的巨大转变,指出唐后期的科举制度弊端日渐突出,其进步性受到严重冲击。就某种意义而言,它是促使唐王朝腐败的隐形催化剂。  相似文献   
40.
明代嘉、隆、万时期的百年内,因中外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多次禁、通意见对立。双方的观点不仅左右了当时朝廷的决策,也影响了后来数百年的政府思维和决策。本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