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9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台湾电影《海角七号》正式在大陆各大影院公映。在过去的一年,《海角七号》——这部被引申为象征着台湾人拼搏与奋斗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电影进入21世纪的标志性符号。或许是水土不服,电影中贯穿的日本元素.却在大陆遭遇了观感上的视觉冲突.大陆民众难以理解何以“日本”会让剧中的台湾人迷恋与陶醉?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具有后殖民社会典型的抗争性,社会内部反对一元叙事,倡导重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由于每个后殖民社会所独有的被殖民经验,台湾社会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对外选择的去霸权意象、抗争上浮现出的殖民现代性论述和反中意识,尤其体现在当前台湾年轻世代所持的价值理念立场上。对于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后殖民遗绪表现,应该跳脱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框架,从历史情境中探寻现象成因,以情感结构层次作为分析立足点。解严后台湾年轻世代的对日态度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随着社会内部主体性意识社会化地加剧,其对日认知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文学是人学"命题广获接受,文学表现人性及其与现实社会、时代政治无关的纯艺术观点盛行。然而梳理相关理论概念的建构论争史,可知此类观点与长期形成的文坛基本共识——文学通过人生描写以表现人性——颇有距离。周作人基于人类进化观点建立了融合兽性和神性的人性观,以"人间本位主义"、记录研究"人生诸问题"等表述,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并将传统的"人生主义"视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木本水源"。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将周氏"人的文学"理念传衍到台湾,提倡从新旧过渡时期的道德演变中展现复杂人性,主张以捕捉描写"人间的冲突悲苦"作为衡文准则,明确反对以审美形式、艺术性等作为评价标准。梁实秋的人性论具有两个版本:在台湾影响正面的"人生三境界"说与周作人相似,将人性定位于兽性与神性之间;早年与左翼作家争论而抛出抽象人性论,则暴露了梁实秋畏惧工农运动的阶级立场和悖离时代语境的思想弱点。相似一幕也曾在台湾文坛重演。上述过程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宝库,其启示包括:"文学是人学"仅强调"人性"是不够的,须将"人生"描写作为其最主要的内涵和不可或缺的维度,如此才能趋近文学的本质规律,也切近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邓利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贫穷问题包括客观贫穷与主观贫穷两个层面.21世纪以来台湾不论是客观贫穷还是主观贫穷均呈现扩大化趋势.客观贫穷扩大化与台湾人口高龄化加速以及身心障碍者增多有关,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状况恶化和收入差距扩大加剧.而台湾主观贫穷感受的增强则表明台湾民众消费期望和收入状况严重不符.造成这种不符的原因既有总体经济层面的原因,如房价过高、薪资停滞、贫富差距增大等,也有传统消费习惯的路径依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市场高端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过于偏重追求GDP数值的增长,会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和出政绩,罔顾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的制约,多上短、平、快项目,而这种功利性心态将会导致对社会发展内涵和目的的理解发生偏离,引发社会矛盾。形势的发展要求执政者转变执政思维和理念,认清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生活得更好。这种执政思维和理念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发扬,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满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7-94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理叙述位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展现出两岸学界学术风格的多维向度,繁富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岸学界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72
上世纪前半叶,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地区发动文化管制,先后在两地建构出一南一北的殖民文化谱系。这些文化政策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映像。当时的报纸、文学期刊、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以及近年的口述历史等,真实地呈现出殖民地台湾和中国东北之间的文化连接与互动。殖民当局通过语言政策、报纸等强制推行日语,并最终废止汉语。在其建构的"大东亚共荣圈"中,两地文字先后成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沦为日本扩张殖民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18.
彭莉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5,(2):104-107
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立法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除两度修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外,还全面检讨了“条例”的配套经贸子法。从“条例”及其经贸子法大幅、频繁的变动来看,陈水扁执政后的两岸经贸立法表面上似乎有较大的松动,但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台湾当局在修改两岸经贸法规时始终坚持“开放与管制”并存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民进党当局根深蒂固的“台独”意识与自信不足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陈佩云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19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声势浩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旨在宣扬三民主义并自命为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者。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发展三民主义建设,以教育为本,极力倡导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望其成为复兴中华的斗士,为"光复"大陆冲锋陷阵。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萧瑜远在乌拉圭,他提出"第三代国民教育"的说法,将当时的台湾小学生视为第三代国民,主张重视第三代国民教育。本文根据这一说法,对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初期的台湾国民教育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选取政府公共服务、人口素质、文化建设三个主要指标比较厦门市与大台北地区的社会软件建设,结果显示目前厦门市软件建设与台北地区尤其是大台北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厦门市完善社会软件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增加政府的公共投入;合理引导文化建设,尤其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打造两岸合作交流平台,促进社会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