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8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包括《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的《经济学笔记》内在联系性的确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最新进展是用后者中的交往异化理论补充、完善前者异化劳动理论中的第四个规定,但在如何理解这第四个规定、特别是四个规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实际上,四个规定之间绝没有所谓的"根本性转变"和"飞跃",有的只是理论逻辑的进一步深化和"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特别是其社会性的恰当理解。"社会"范畴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但并没有改变而只是深化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因此,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是一个整体,不能做人为的分割,而且其逻辑顺序也不能随意打乱。  相似文献   
102.
沃尔策的政治哲学是多元主义的和特殊主义的,他反对任何一种正义原则支配所有分配领域。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沃尔策关于分配正义的各种著述,就会发现有三个原则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即平等、需要和应得。它们是分配正义的原则,因为它们规范了资源、机会和财富的分配。但是,这些分配正义的原则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各自只适用于某些领域。  相似文献   
103.
以恩格斯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不同的哲学为切入点,归纳并阐释了近代西方哲学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来理解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3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4.
黑格尔历史感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和逻辑统一。黑格尔历史感的重大成就是:他为这个原则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具体案例,这就是《精神现象学》第六章对以贵族衰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为核心事件的现代性发生史的深刻反思。在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没有谁提供过这种历史过程和哲学逻辑臻于完美统一的历史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05.
黑格尔在对各种主观性思想进行详尽批判的基础上,取消了"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分,明确了真正的无限性,以"实体即主体"的原则确立了关于事物自身活动的客观思想的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功绩,另一方面又以对现实的开显为己任,把黑格尔思辨的主体——绝对精神——变革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主体——社会,以感性的对象化超越思想中的对象化,研究作为思辨哲学存在前提的"现实".马克思辩证法使现实得以开显的两种方式即批判和革命:理论上的批判为实践上的革命寻求必然且合理的道路,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爆发的革命让具有未来指向性的现实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06.
莱布尼茨法则和连续性原则是界定“同一性”概念的基本预设,哲学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实验揭示了这两条预设的缺陷和限度。“同一性”“实体”与“本质”是相互纠缠的三个概念,这种纠缠关系使得莱布尼茨法则和连续性原则无法严格化。通过比较某些思想实验和实例,可以显示日常语言就同一性做出的某些隐含预设,并进而显示作为哲学问题的同一性问题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7.
《求是学刊》2019,(3):36-43
现代革命以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典范,并借助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塑造了革命的现代形象。这一形象失落了革命的原初意义。革命的原初本意作为对永恒与秩序的最高象征,表达了古人对"最好政制"与"最美人性"的追求,是一种纯粹理念性的存在。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作为超越现代革命的可能性诉求,既立足于现代性的问题背景,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根据,又在更高的理论界面和更根本的问题域中回归到革命的原初本意,从而达到了对革命问题的现实与理念、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8.
当代功利主义分为两派,一派是“行为功利主义”,另外一派是“规则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能够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但是它不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规则功利主义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但是它不能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为了克服这种困境,黑尔提出了“双层功利主义”。双层功利主义把道德哲学分为两个层面,即直觉的和批判的。在直觉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规则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按照初级道德原则行事。在批判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行为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基于功利最大化来选择初级道德原则。虽然黑尔认为这种双层功利主义是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正义与需要     
社会正义的核心是分配正义原则问题。在众多的正义原则中,按照需要分配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理想。但在资源有限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社会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生物学需要是基本需要的最主要表现,但生物学需要对社会来说要求太低。一方面,生物学需要极易满足;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不仅限于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一种最低限度的人之为人的体面的生活也应该是生物学需要的基本内涵,即体面的生活也是一种基本需要。我们国家强调要使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是其深刻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0.
在分配正义领域当中,分立的每一个人自身都具有特殊的内在价值,基于这种价值,人们会提出对某种待分配的善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相互竞争的,如果一种分配正义原则不公平地忽视了某些人的要求,没有充分尊重这些人的特殊性,就会面临个人分立性的反驳。功利主义对功利最大化的执着,目的论平等主义对平等的追求,优先主义对处境较差者的关注,都会面临这样的反驳。要解决这一难题,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公平的分配正义原则,公平对待所有人的要求,在满足某些人的要求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他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