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6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企业危机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帮全 《学术交流》2004,(10):59-62
企业预防危机的措施有:强化危机意识,培育预见能力;建立预防危机的信息监测系统,成立危机预防小组;制定危机应变计划,进行危机模拟训练;强化公关手段,加强内部沟通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处理危机,企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核心,齐心协力,在对危机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针对不同公众,采取相应对策,并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4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为了谋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竞争成了不可避免和“完美无缺”的手段.在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每一个个体为了不断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及其对市场的统治,总是想方设法地占有更多的资源,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并使其占有的资源能达到最大的产出水平.这种以“生产主义”导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市场产品的不断增加,加速和强化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异化和消费异化带来的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占有和破坏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爆发.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被消灭,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而由此带来的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危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43.
明朝中后期的住房突破了政府的清规峻律,打乱了等级森严的礼法秩序。而且家具极其考究,“明式家具”趋于定型;庭院百船装饰,园林蓬勃兴起,出现了“石农”、“花园子”等园艺专业户。这即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前提  相似文献   
44.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夔州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反映了夔州人民爱好歌舞、男女青年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峡中人民的耕种生活等民风民俗和当地的风景名胜以及由此引起的诗人的情感波澜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同时 ,也以其高度概括的反映方式、精警含蓄的语言风格和娴熟高超的写作技巧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魄  相似文献   
45.
:《孟子》的应用使许多词语有了新的活力;后人根据《孟子》的应用,对词语加以凝固组合,于是在汉语文学语言里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加之格言、成语、典故、俗语的凝练、应用,丰富了汉语文学语言的词汇系统,也推动了汉语文学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
苏轼文集中存在着一类抒写“人生如梦”思想的作品,这类作品受到佛教哲学尤其是大乘空宗著名经典《金刚经》中般若智慧的直接影响,其影响也是这类作品形成旷达风格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7.
浅析三峡库区移民过渡期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库区移民存在着历史性贫困。在搬迁后一段时间又面临着经济、文化、精神等新的贫困。贫困问题严重制约着移民的搬迁安置 ,从而影响国家的移民大业和库区经济的长远建设。经济上的补偿与扶持、区域文化的异地构建、精神心态的素质培育、文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都不失为库区移民过渡期贫困的解决良策。  相似文献   
48.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量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9.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媒介走向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业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的定位。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闻教育必然要面临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教育革新。而混合学习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正好顺应了这种教育革新的要求。因此,理应探讨如何把混合学习的模式应用于新闻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50.
陶渊明“不佯狂任诞以积极抵触名教”的放达风度,即是东晋儒玄思想相互冲荡融合的结果,亦是重新抬头的儒家礼学对老庄玄学影响的反驳和校正的产物,故不应是陶渊明个人思想的“革新”或“创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