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18世纪初,莱布尼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主要从存在的理由、生成的理由、认识的理由三个方面来揭示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关于充足理由原则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商业化发展进程中保持和创新我国电视媒体的公益传播,是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并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电视媒体过度商业化出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卫视在一年多时间里从商业化到公益性再到商业化的改版轮回,为我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典型范本,对于探索当前媒介生态下我国电视公益改革的正确理念和有效路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把舆论监督难简单归咎于外部大环境不够宽松是不对的,党的新闻政策是舆论监督大环境的核心,党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并不断创新舆论监督思想。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舆论监督思想有了重大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提升舆论监督的政治高度、明确舆论监督的体系定位、强化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细化舆论监督的操作原则、重视舆论监督的网络阵地。这些创新优化了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指明了方向。因此,新闻媒体应该用好用足政策,切实搞好舆论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境中四类媒体的受众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打破了媒体竞争的既有格局。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的介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而且机遇大于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网络语境中四大媒体的受众格局,不是媒体间简单的替代性瓜分,而是多媒体杂糅的互补性复合。  相似文献   
16.
煽情新闻是媒介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为目标而选择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其吸引受众的方式主要诉诸受众接受新闻时情感、情绪上的强烈变化。煽情新闻的易接受性帮助社会新成员加快了社会化过程,但诉诸受众情绪性反应的内容选择往往又使其成为一种腐化社会的公害。新闻煽情主义道德辩护的主要依据是镜子式客观反映与公众知情权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均不能逻辑地支持煽情新闻作为一种合乎道德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认清媒体内在特征并遵循媒体运营规律.那么,媒体的失败就是没有找准正确方向和方法,既没有做"正确的事",也没有"正确地做事",致使媒体缺乏一以贯之的发展方向、运营理念以及切实有效的成功方法和成功路径.文章以重庆报业为例加以分析,力图构建一个具有普遍价值的方法论体系,给媒体运营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传媒思路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传媒应当进行思路调整。这种调整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对传媒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思路调整的过程中,传媒必须正视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调整,是在宣传报道思路、经营管理思路和发展策略思路等方面进行的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文化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但这一建构过程也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传统并不能弥合其内部认同上的歧异,反而可能造成认同的内部分裂;另一方面,传统符号又可以借助国家力量进行认同的强制性重整,而这又可能造成少数族群的传统丧失.本文认为,发展超越传统的公民认同是消除悖论、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