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5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周睿 《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0-192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变化之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相互牵制、相互平衡。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核心是"无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思想理念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道教哲学思想的辩证法、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
“生命道教”是以生命认知、生命护养、生命超越为思想内涵的教化理论。它既是一种文化模式,也是一种精神修养模式。“生命道教”之所以成立,存在两大根据:首先是立足于道教本有的“大生命观”。其次,立足于护佑生命平安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思想主张虽然具有不同侧重点,但把天地万物看作彼此联系的生命存在,这却是一贯的。基于这种生命认识,道教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生命平安,进而夺天地之造化,升华人类个体的自我生命境界。基于修行目标,生命道教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义理体系,即维护生命、保养生命、升华生命境界。这个体系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在于:提供了身国共治的理路,彰显了性命双修的法度,强调了养护环境的工夫。  相似文献   
93.
道教星辰司命信仰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对先民“北斗”“文昌”“三台”等星命信仰的接续,也有对域外“九曜”星命思想的吸收,更有对当时社会流行的本命元辰、本命星君信仰的改造,形成复杂交错的星命信仰格局。比较而言,中国本土星命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具体运用上,尤其是在为本命年祈禳灾星的实践操作中,道教星辰司命学说往往与其他多种司命理论配合出现,共同论说个人的年命吉凶,从而更加适应民众的禳灾需求,这也是道教的实践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94.
在朱子齐家思想意涵中"家"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伦理范畴的本体论建构,折射出宋明理学对于"齐家"环节基于存在论意义的审思.朱子齐家思想从宇宙本体论的发生视角透视了家现象的哲学根基,揭示了"家"在中国传统中重要文化地位背后的存在论基础.朱子的齐家思想涉及家族规训、童蒙教育与礼俗建制等内容,从理与事、教与学、公与私的辩证互释中获得理解周遭世界的基本模式.由朱子齐家思想出发考察中国哲学基于"家"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建构而延展出意涵丰厚的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美德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5.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性质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和教中人士争议的一个问题.考证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上层人物以及下层士兵与百姓的神秘主义的神鬼观念及其行为,可以发现,他们所理解的上帝实际上就是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满足人们世俗需求的中国式的神灵,而非<圣经>所言的上帝,即帮助信众死后进入天堂的神.这种神灵观念与道教法术紧密结合,彰显出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道教本性.  相似文献   
96.
道教建筑并非于某个时点上突然出现,而是有着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也绝不是沿着某一路径作线性的衍化。从整个发展历程上把握,道教建筑的衍化呈现出有章可循的脉络特征,大体上说,道教建筑经历了由早期道人们用于修炼的山中石室到汉末五斗米教“领户化民”的教区,又到魏晋“斋戒致诚”之所的靖室,再到南北朝时期“以道化民”“招揽幽逸”的道观和道馆,最后到隋唐国家祭祀及祀神之用的宫观这一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97.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到相关的宗教祭祀活动都融进了道教文化因子,不论是住房中的神坛布置,还是宗教从业人员的服饰、法器、手诀,以及宗教活动中法坛的布局都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98.
道教养生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观念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特点,人体本身,人和社会,人、社会和自然都被作为整体来思考。这三个整体从生态学角度是三个生态个体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生命质量是由生态质量决定的。如何在提高个体生态质量的同时,提高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质量,以及如何使三个生态圈维持和谐与统一,是道教养生的重点、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99.
形神相守是道教的主流观点之一,身体是躯体和精神的合一,身心不是处于相互对待之中,而是难分彼此地协同作用.道教的形神相守把身心统一起来,将感性和理性活动合而为一.它认识到心的理性思维能力能提升身体感官的具体活动和感性知识,使生命活动即具有理性、精神化的层面,又具有感性、肉身化的内容.身体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体,也是主客互动的过程,身心之间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它永远处于开放状态.道教这种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身心关系论有助于缓和当今社会存在的日益激化的身心冲突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从元代道教戏剧看道教济度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描述道教活动,反映道教主旨的元代道教戏剧体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济度,即"济世度人".本文在追溯道教济度传统的基础上,将元代道教戏剧按济度主题进行合理分类,概括道教戏剧中济度的主要类型和方式,从而揭示济度思想对元代道教戏剧从题材到内容上的重大影响,彰显道教济度主题与元代戏剧艺术相结合而产生出的独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