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 ,更明确地指出了科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的因素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其中反腐败制度的建设颇有建树 ,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国共产党内、苏维埃政权、工农群众的监察制度和财政经济领域的审计监察制度 ,对于保证党和政权机关的廉洁性起了重要作用 ,并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
唐代是道教外丹术的“黄金时期” ,然而 ,这一时期亦是外丹术发生深刻的世俗性变异的阶段。对此 ,本文运用充分史料 ,分析证明 :外丹术活动在唐代社会已呈现出了主体杂芜化、目的功利化、手段任意化的特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外丹术活动由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方术转变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时俗。  相似文献   
74.
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受多重因素影响与制约.本文根据粮食安全与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所呈现的矛盾提出“生产-流通-消费、宏观-中观-微观、数量-结构-质量”全面发展的战略,“粮食安全-农民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主产区-主销区、国内供给-国外进口”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现实-未来”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求实现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5.
论和谐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玉蓉 《天府新论》2003,1(6):15-17
和谐是 2 1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实现人和自然界 ,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终极追求。和谐范畴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矛盾的同一性 ;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和谐价值的取向是事物的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和谐观念 ,在新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论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邓小平论述最多的问题。发展思想的求实性、发展视界的全球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主体的人民性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7.
如何贯彻、落实好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三进” ,是新世纪初高校德育建设与改革最具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三个代表”如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 ,以及怎样调整和修改该教材 ,从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等四个方面做了较为充分地论述  相似文献   
78.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三大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 ,作为贯彻实施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理应在这一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要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必须知难而进 ,加强理论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
试论高校德育的灌输及灌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输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而不是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高校德育中灌输涵义的重新认识 ,提出了德育灌输过程应当把握的起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0.
非政府组织作为参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一股重要力量,具有动员鼓舞、补充资源、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组织协调五个方面的作用,并通过组织载体、环境载体和活动载体发挥出来。非政府组织之所以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这些作用,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宽容和认可、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及大地震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要进一步拓展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作用空间,就需要提高对非政府组织作用的认识,改进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机制,构建多元参与主体,做好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