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成都在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受到交通条件与战乱的严重限制,经费短缺,推行速度远不及沿海地区。在当时,不仅是私立学校,就连公立学校,甚至是重点公立学校的教学设备都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而迁址更是家常便饭。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成都努力维持着教育的血脉,用信念与理性一步一步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挺了过来,校歌响处,兴我华夏,弦诵不绝。  相似文献   
103.
苏杰 《回族研究》2020,(1):78-84
黎光明是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学人。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情谊与学术传承,虽辗转粤、京、赣、川多地而未曾稍衰,体现在引入学术研究之门、奠定学术成长之基、"拉回学术研究之轨"等方面。文章根据《顾颉刚日记》《顾颉刚书信集》及相关史料,略述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交谊,再现一代文史大家如何对待和培养学术传人的生动过程,展示传奇回族学人黎光明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相似文献   
104.
宋代孝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 ,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内容。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 ,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 ,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  相似文献   
105.
首先叙述出对传统的和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的理解,然后把这些理解与从《病夫治国》的分析中得出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叙述方式相比较,得出新史学的研究范式中保留许多旧史学研究范式的合理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周劲 《管理与财富》2008,(11):172-173
《全唐诗》中蕴涵大量的盐业史资料,包括盐的产制技术、运输及与盐相关的盐官、盐商、私盐贩、百姓。《全诗诗》盐业史料的特点是:接近普通人生活,平易近人;包含广泛的社会内容;主观性浓,易于夸张。  相似文献   
107.
方燕 《天府新论》2008,(4):130-133
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孟后、崔妃因指涉厌魅被废,反映了宫闱之中明争暗斗的激烈与残酷.对身处权力博弈、地位纷争旋涡之中的后妃而言,厌魅无异于一种上了膛的武器,能掀起波澜,改变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08.
刘氏客家家族组织通过将族规在官府立案使其具有家内法律的效力,对族人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管理,形成政府对基层社区管理权的下放和委托,使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大于保甲;清朝四川地方官在处理家族上报的违法案件时,充分照顾家族的意见,形成了家法大于国法的局面;宗族领导人权力的合法性需要地方政府的确认,对他们权力的制约也仰仗地方政府的权威以及宗族所订立的族规和所获得的有限的司法权,必须经官府立案批准方为有效,这又显示了政府的权威和对宗族的控制、利用以及宗族对政府的依赖和巨服.  相似文献   
10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以西南地区为政治军事战略基地的重大举措对于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客观上也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西南的航空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尤其是1941年、1943年航空货运量呈现飞跃发展的态势,这与国民政府统治区域的缩小、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新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的开辟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对两次飞跃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西南战略基地的确立过程和中国地缘政治的演变,也进一步印证了国民政府立足于外援的抗战政策。  相似文献   
110.
在史学批评范畴体系中,"史德"属于基本范畴。元以前,刘勰倡"素心",李延寿重"良直",刘知幾言"史识",曾巩论"道德",形成了对于史家品质的一种规劝和评论。这些评论的主要目的是评定、选择、培养优秀的史官,体现的还是比较朴素的、具体的道德标准,理论阐述比较薄弱。元末揭傒斯提出"心术"说较之"良直"更加抽象,具有学理上的意义。清中期,章学诚正式提出"史德",并系统阐释"史德"的内涵与修养方法等,但未能摆脱"名教"的羁绊。"史德"的孕育和诞生是史学批评走向深入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