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唐颖 《科学咨询》2010,(7):34-34
网络传播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门可从多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应对网络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2.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23.
现代木刻艺术在西方的兴起,沿袭了现代派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传播有关,现代木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让底层劳动者成为作品主角,刚健有力的审美特征,正说明了这种特征。现代木刻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左翼文化的整体发展关系紧密,同时也体现出倡导者对艺术现代化的追求,鲁迅对木刻大众性、宣传性、审美性等特征的提倡,既立足于左翼立场,同时也有艺术现代化的整体考虑。现代木刻在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中西艺术家在政治立场和审美追求上的高度契合,这也为其本土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新文学不能走进民间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以前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这种现象也一直吸引着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眼球,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导致新文学审美与传统审美习惯的断裂,这种逻辑引发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史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质疑.其实五四新文学难以走进民间的尴尬,原因不仅仅如此,还在于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表达手段之间的矛盾.本文将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作家白采小说《病狂者》叙述策略的分析,具体分析作家为新文化正名的主观意图在传统叙事方式中消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5.
刘晓远 《天府新论》2008,(3):159-160,F0003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学生由于其年龄、学习内容和方法、人生阶段等特殊性,表现出与中小学生、普通高校大学生完全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专科学生管理面临严重挑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相关理论,从人性特征的假设出发,探索高职专科学生管理的管理策略.建议采取如下管理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内容;建立公平的评价体制;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26.
目前,纪录片作为最具文化品格、最具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品类型之一,在国际市场营销中颇为引人瞩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纪录片成为当前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在“走出去”的现实语境中,从国际市场营销的角度进行学理分析与论证,具体阐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道路,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从制度伦理到社区伦理秩序再到个体道德进步,是基于自治视角考察农村社区伦理道德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逻辑。针对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情面”逻辑愈发式微、“家园感”空前失落、“权威真空”“价值空场”等典型问题,应当通过自治制度伦理扬弃农村熟人社会伦理,建构“依系的主人翁式的”社区人伦秩序。而在实践中,需要审慎对待社区伦理道德的“本土资源”,明晰自治制度实体规定的根本“善”与基本“善”,并且重视程序的“善”——这也是现实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28.
29.
程华薇 《天府新论》2024,(1):146-1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传播路径和方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和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