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意象最早发源于《易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早期的意象带有艺术形象的某些特点,观念意象演化为审美意象,与文学交流融合,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同时,文学意象对于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生成功能和作用,使文学语言的自主性特征得以加强,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2.
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平等、自由的交际舞台;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促成了网络语言个性化的风格;网络交际的高效快捷性,促成了网民表意的随意性,这是网络语言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标点符号变异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有利于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3.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运用主体认知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词义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原因,许多现代汉语词语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新的含义,网络语言中旧词产生新义的方式有派生式和非派生式两种,其中,派生奇又可分为比喻派生、引申派生、词性转换派生.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以促进汉语健康、规范地发展.  相似文献   
54.
试论历史上的文人入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文人的大量入蜀,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文人入蜀主要有宦游、避难、贬谪、漫游等几种形式。历史上文人入蜀,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入蜀,不仅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且对四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汉代俳谐文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俳谐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少见专门论述。这固然由于其言辞浅薄,涵义狭窄所致,但研究其文学特殊性,并非毫无价值,俳谐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有效的表现思想感情的文学方式,其特殊作用难以替代。研究古代文学中的"俳谐"现象,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古代文学全貌,完善对古代文学体裁、题材、内容等方面的认识。汉代处于俳谐文学承前启后的时期,俳谐文学各种内容与体裁也基本具备,自成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6.
在语文文学文本的理解上,"读者至上论"和接近"作者原意"论都存在缺陷.要解决文本理解中的困扰,准确把握文学文本的"真意",就必须理清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汉魏六朝时期隐逸诗的意象群,包括自然意象和神仙意象,构成隐逸诗人独特的隐逸世界,为后来隐逸诗歌的意象形态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58.
在《论语》中,“君子”出现率高达107次之多。字典辞书以及《论语》的多种译注本大都是从“德”与“位”两方面或者偏向于某一方面对“君子”的文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笔者认为,此种界定是不全面的,“君子”的文化内涵呈多样性展开,具有五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和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使“君子”最终成为了孔子政治追求与文化理想多元组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探讨“君子”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其合理而有用的内核。  相似文献   
59.
整个南朝时代都公认《长门赋》是司马相如所作.宋代从讨论《长门赋》赋序的不实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赋本身真伪的怀疑,但宋以后对《长门赋》的这些疑问大都是捕风捉影,并无确凿的依据.此赋当作于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之后,以陈皇后为蓝本,抒发离宫宫人之忧.赋文内容不违背西汉史实,构思朴拙,文辞古奥,押韵也合乎西汉和司马相如文章辞赋押韵规律,现有论据不足以否定司马相著作权.  相似文献   
60.
"俗语"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在《朱子语类》文本中,朱熹不但主张解经要明俗语,而且在具体解经过程中,俗语运用生动形象。究其"俗语"内涵,不仅包括口语化的词,还包括通俗化的谚语、成语、惯用语等形式,类型灵活多样,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朱熹"俗语观"有机地协调了义理阐释与俗语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用语风格,也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