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9篇
丛书文集   36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新文化运动为我国唤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尤为显著:以提倡白话文为文学革命的内容,反对旧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的传统似乎断裂了。词体的命运比格律诗、古文和赋要好得多,它被认为是白话文学的渊源之一而受到好评。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胡适与词体曾有一段因缘。其文学革命的思想,最初便是以词来表达的。他于1916年4月13日作的《沁园春》便是其革命文学的誓词。胡适将词作为活的白话文学之一来对待,他说:“惟愚纵观古今文学变迁之趋势,以为  相似文献   
22.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有些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片面、孤立地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或民族化,简单地以所谓民族意识观照相当复杂的文学现象,因而忽视了文学不仅有它的民族属性,而且有它的世界属性(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的这种世界属性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将文学的民旗属性与它的世界属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由此而产生一种缺乏世界文学意识的封闭、狭隘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文学批评实践。这个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看来,有必要对文学批评的世界文学意识这个似乎属于常识性的问题,重新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3.
论魏了翁词谢桃坊中国儒家学说发展至北宋中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新儒学派曾自称“正学”、“圣学”、”道学”,南宋后期终于以“理学”的名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并确立为统治思想[’。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在南宋时虽然数次遭到压抑与...  相似文献   
24.
宋词的时代文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5.
古代中印精神文化交流存在明显的传播逆差,这种现象是由古代中印双方各自的文化特点、软实力状况以及佛教传播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古代中印精神文化交流虽然比例失衡,但文化传播使中印双方都在多个层面受益,并非只有利于传播方,而不利于接受方,或者相反。这种传播没有产生"操控"意义上的"益处",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学说值得反思和检讨。中印双方应该在将来的文化交流实践中自觉地克服各种思维定式,更好地运用跨文化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无疑对传统最富有变革精神,其叙事形态、叙事文本也更近于现代意义的小说。但就小说形式而言,《红楼梦》对传统仍是变革中有折衷,并未脱掉传统小说模式的外衣(尽管这外衣穿起来已不太合身),跨进现代形态小说的门槛。《红楼梦》对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变革与折衷,不只表现在叙述方式上,也表现在叙事体制上。《红楼梦》是一部章回小说,然而,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典型的章回小说相比,其章回体制既不完全合榫,也不规范统一,还留下种种勉强凑泊的痕迹或破绽,以及难  相似文献   
27.
一在北宋都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旧的坊市制的崩溃,商店可以在城内外沿街设置,高大的酒楼不断涌现,商品经济活跃起来,同时开始出现了都市的文化娱乐市场——瓦市。宋人称瓦市又为瓦肆、瓦舍、瓦子。这大约分别指其市场性质、建筑形态及习惯的称谓。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述的北宋都城东京(河南开封)的瓦市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门瓦子和州北瓦子。关于东南角楼附近的桑家瓦子,孟元老说:  相似文献   
28.
吴宓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国语文系为1959—1960级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讲义》幸存,并即将面世。该讲义论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西方文学史现象,学术的时代特色十分突出,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9.
儒学发展到北宋出现新的变化。新儒学者们探求儒学经典义理,发现真正的儒家之道,当时称新儒学为“道学”。南宋中期道学分为两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遵德性”与“道问学”的治学途径方面发生分歧,致有“朱陆异同”之争。明代中期王阳明发挥心学,创立“致良知”之说,学术界再次发生理学与心学之争。王阳明为平息与调和争论,认为朱熹于晚年对其曾从事的传注训释的治学方法感到悔悟,同于心学之旨,亦合于“致良知”之说,遂编著《朱子晚年定论》。此论虽受到学术界的批评,却有助于阳明学之盛行。然而朱熹与友人的书简中偶有表示于“尊德性”工夫的欠缺,但这属偶然自谦之辞,在其去世前数年犹致力于儒家经典和其他典籍的训释考证,并不存在悔悟之事。《朱子晚年定论》在事实上不能成立,而借此欲调和或会通“朱陆”与“朱王”则属于主观的勉强牵合,于学理上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0.
自本世纪初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词学研究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经历了吸收世界近代人文科学成果以批判旧传统而创立科学的体系,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的社会学分析等两个阶段,终于进入了反思、探索、开拓的新历史时期。新历史时期的词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近十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形成了少有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