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本文以浙北地区的乡村企业发展为例,全面分析了在不同的乡村企业制度下,关系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同影响,认为在乡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关系不是一个单纯发生作用的因素,它的作用受到多方面制度环境的极大约束,这就为理解关系概念提供了一个特殊主义的案例.  相似文献   
232.
汉代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观的内容,为中国传统两性关系的确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范。贞节礼教在汉代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理论阐释的系统化、政府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然而,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阴阳和合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格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和家庭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交叠,赋予妇女日常行为以社会价值和意义,不仅为女性进入公共生活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使得中国传统女性观和性别制度的经权之辩具备了现实基础。因此,解剖这一阶段的女性观和女性生存状态,揭示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对于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观的整体规律和特征有着明显而重要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33.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  相似文献   
234.
刘欣  顾源 《社会科学》2023,(3):148-159
在老龄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呈收敛还是发散趋势?这是老年人口健康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使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追踪调查(CLHLS2002—2018)”数据,并采用“分层年龄—时期—世代增长曲线模型”对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口精神健康的关系分析后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存在分层敏感性:教育方面,上过学的老年人口的精神健康水平虽然略高于未上过学的老年人口,但健康梯度未随年龄和世代变化而改变(即平行趋势);非农劳动者相对农业劳动者的健康优势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收敛,且在不同出生世代间保持一致;有足够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的精神健康优势随年龄增加在年轻世代间呈发散趋势,而在年老世代间呈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35.
刘欣  胡安宁 《社会学研究》2023,(1):1-21+226
共同富裕无悖于微观正义,才能激发效率,使个体获得符合微观正义原则的应得预期进而提升幸福感;共同富裕体现宏观正义,才能保障普惠福祉,在宏观层次上降低生活不确定性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分析CGSS2010资料发现,微观公平感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显著相关,但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显著相关,却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和微观公平感均与平均主义原则认知负相关,二者能独立提升幸福感且效应可加。  相似文献   
236.
王鹏  干一卿 《社会》2022,42(4):183-213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缺乏多重建构视角下基于长期转型背景的世代变迁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否受到婚姻匹配与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父亲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及其差异如何影响女性的主观地位认同;第二,上述影响模式如何随出生世代发生变化。在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后发现:相较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但越年轻的世代这一倾向越弱;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则与自身客观阶层的影响并重,甚至随世代变迁略有增强。上述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愈少依赖于配偶,但依然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237.
置辩现代化理论预设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显式规则认可度之间的张力,并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探究二者之间潜在的正向关联。本文指出,持有传统文化观念的个体在个人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容易形成“内外有别”的强差序模式,更加倾向于区分“一般人际交往规则”和“自己人交往规则”,进而体现出较强的显式规则认可度。此外,隐式规则和显式规则在满足个体对确定性的需求方面存在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因此,传统文化观念可以通过提升对诸如风俗习惯等隐式规则的认可度来间接提高显式规则认可度。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认知模式调查数据,上述理论论辩得到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38.
张南轩本是胡五峰高弟,然而在其与朱子的学术交往中,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并对其师五峰的学术进行了严厉批评.对此,学术界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南轩受到朱子的影响,而完全转到了朱子的方向.实则南轩与五峰学术的不同未必受到朱子启发,南轩很早就不完全同意五峰的某些说法,朱、张的学术交往不过印证了南轩早先的疑问而已.即便后来南轩颇为赞同朱子之说,他们很多观点亦有根柢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