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31.
土地流转是目前学界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认为产权制度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然而,土地产权仅仅是一种外部制度性原因,而影响土地流转的内部根本原因是村落的乡土秩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Z村一带土地流转的田野调查,试图超越土地产权的解析,而用情景性合约这个概念来揭示土地流转中乡土秩序的作用机制,阐释一种由共同体意识和人情的运作等因素在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中交织和碰撞后所呈现出的动态的非均衡实践。  相似文献   
32.
吴菲 《兰州学刊》2010,(5):94-98
文章首先通过批判性地介绍几种已有的公平感测量方法,选取其中最为合适的一种在CGSS2005数据基础上测量中国城市居民的反身性公平感和非反身性公平感。其次,分别以性别、年龄、教育和单位体制变量分组,从多方面呈现了两种公平感在中国的现状。最后,作者通过使用对总体样本进行随机性拆分得到的两个样本对此测量方法的信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3.
耿曙  胡玉松 《社会》2011,31(6):41-73
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讨,大多得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结论,其议题亦无涉居民切身利益,无法为“强势国家”提供有力佐证。本研究以上海社区“抗非”动员为背景,观察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调查发现,上海的“抗非”工作几乎都由国家主导,居民仅被动配合,自发参与度极其有限。在具体策略上,国家一方面透过主流媒体的调控,掌握“议题建构”渠道;另一方面则借助社区建设的配合,节制“社会参与”渠道,从而在因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化了国家的合法性和掌控力,构筑了“国强社弱”的制度格局。  相似文献   
34.
吴菲 《社会》2016,36(4):157-185
四十年前,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了“幸福感悖论”:短时期内个人和国家的财富水平与幸福感都正向相关,而在长期背景下,经济增长并不会显著提高整体幸福感水平。本文使用横跨十年的全国代表性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直接检验了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幸福感悖论”。研究发现,虽然在短时期内,无论是家庭人均收入还是省份的人均生产总值都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内(2003-2013),省份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幸福感的变化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5.
文章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格义、反向格义的三个错误.其一,当代中国哲学中,用形上一词来解释metaphysica,这可以看作格义上的错误.如果认定气论是中国思想主根,形上指形式、质料这对范畴出现之前,因而与之对应的西文是pre-form(或pre-matter);形下则指形式、质料这对范畴出现之后,即post-form(或post-matter).Mataphysic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讨论万事万物是其所是的第一原因是形式还是质料,在气论看来,当属形下问题,因而译为形而上学是错误的.其二,唯心一词源自佛学"万法唯心(造)",故而无论形式(ideal、eidos、form)还是质料,均为法相,生于心.这就是说,唯心之原义是破idealism.可见用这个词译idealism是开了佛学的玩笑.其后再行反向格义,用唯物主义称呼气论(气本论),这是把气看作了质.今依亚里士多德思路,译idealism为形本论,相应地materialism译为质本论.气居形上,为pre-form或pre-matter;质与形归属形下.故而视气本论为唯物主义不当.其三,牟宗三对康德智性直观学说的批评,属反向格义;涉及怎样理解康德哲学中的bewut.牟宗三批评康德把自由看作公设,主张自由是呈现,根据在于有智的直觉.其实,康德讲自由为公设时,自由概念取存在体义.而在这个概念取心之能力义即看作纯粹实践理性时,则为呈现义.康德认为人没有智性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牟宗三坚称人有智的直觉,实则牟氏所谓智的直觉在康德哲学中的对应概念当是bewut.牟宗三论智的直觉,主要依据是良知反观(或返照).bewut义为观照,则反观(返照)义当对应selbstbewut.  相似文献   
36.
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年妇女的自杀死亡率,在中国社会各群体自杀死亡率中位居第一①.对于农村中的自杀现象,社会学研究多着眼于宏观,而对社会心态因素关注不多,更少有从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别的社会群体自身及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予以关注②.  相似文献   
37.
38.
关于祭祀圈理论的讨论,基本围绕在祭祀圈理论与其他汉人社会研究模式之关系、祭祀圈的识别条件两点展开.汉人人观中以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内涵的微观阶序性与以人的等级划分为标志的宏观阶序性,说明祭祀圈所关涉的"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缘空间存在,而是一种被"人观"认识模式塑造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39.
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结果。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相联系,中国人口老龄化有着和西方模式十分不同的特征,主要是:和人口转变速度快、过程短相联系的老龄化形成快、幅度大。上海市作为中国人口转变最早的地区,其人口转变约比全国早20年左右,因而,其老龄化的形成也比...  相似文献   
40.
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视角:局限、经验与发展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基层研究开始关注邻里空间,许多研究者运用国家—社会范式来研究邻里。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力图揭示国家—社会范式在中国城市变迁研究中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嵌入于特定邻里空间的利益与目标各异的行动者进行分析时的局限,认为在邻里研究中应更多地强调行动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