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WTO后时代以来,各国已较少利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方式来限制中药进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生活的质量更多关注,对有害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产品的抵制,绿色壁垒应运而生.文章阐述了中药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基本含义、分类、表现形式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有“本原”和“无形”两种基本内涵。汉代以“浑沦”解释,侧重本原涵义;魏晋以“无”解释,侧重无形涵义;唐代兼综汉魏之说,为本原与无形的内在契合,阐明象数依据;宋代则分化出“无极”概念,独立表达无形涵义。太极概念在历代诠释中始终保持两种内涵的统一。太极概念具有深刻的时间哲学意蕴,本原和无形分别表示时间发生的可能和无时间的永恒境域,并统一为时间之源。  相似文献   
13.
道学与后现代女性主义虽然分别诞生在传统中国社会和现代西方社会,但其性别观却存在契合。它们都采取整合的思维模式,倡导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追求男女两性的和谐统一。这种契合既反映了道学思想的时空超越性,也反映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为了较好地揭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这一问题,文章以仁为主线,从本体之仁、类性之仁和社会之仁三个层面对仁进行把握,认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1.社会之仁是传统医家的价值追求2.类性之仁是传统医德的人性依据3.本体之仁是传统医德的形而上根源。在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将天道、人道和医道相贯通,医德获得了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并与儒家思想具有了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对传统医德产生这些影响,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缓和我国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医疗风险的特征决定其适宜通过采取保险的社会化分担模式。医疗责任保险准公共产品的经济属性和医疗机构的逆选择行为决定了对其应当采取强制保险的立法模式。单纯的商业保险模式不足以应对低投保率问题,应当引入互助保险的经营模式,并应在相关立法中对于医疗责任保险的基本条款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16.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7.
药品本身的风险性决定了药品不良反应难以在上市前完全避免,因此流通后安全机制至关重要。生产者在药品上市后就其安全仍负有继续观察义务,其兼有私法与公法义务之性质。观察义务在药品责任制度体系中具特殊意义,尤其是限制发展风险抗辩的适用。观察义务包括报告、警示、召回等一系列义务,其散见于不同规范中,有加以体系整合之必要。于观察义务履行的效果问题上,应处理好行政监管与侵权责任的关系,使善尽监管义务者获得适度侵权责任的减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中的“精神”概念经历了“天道-性-情-伦理-道德-天人合一”的辩证运动,并在中华文明中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交融的情理主义伦理精神形态,与西方情、理二分的精神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体生命要获得伦理普遍性,首先需要伦之“理”的价值指导,而“理”的精神意义只展现为如何达致“情”的中和状态。“情”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就在于其与中国血缘文化传统相匹配,同时其伦理合一性、自然直接性又契合了中国“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主流心理学哲学基础的动摇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同时,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的科学化追求以及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运动的兴起,更是促进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主要表现为反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中重视文化的存在,开创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新的研究取向等。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在研究中逐渐显示出一些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元理论、元方法论、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荀子性情思想的基本特征为即情显性、性情一体,即“性”通过“情欲”和“情感”发显出来.荀子从“情欲”的自然必然性出发阐释了对待“情欲”的两种态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并认为“情欲”的多寡不关乎道德,而如何求得“情欲”的满足才是道德之根本.荀子进而提出“礼以养情”,以“礼”对自然情欲进行规约,又使“向善之情”成为践行“礼”的精神动力,由此成就了“礼”的情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