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当前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胜洪 《理论界》2009,(2):40-41
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良舆情,如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对改革逐步产生消极和失望的情绪、对政治参与态度不积极等.如果这种态度不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还会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逐步调节城市弱势群体的不良舆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2.
温淑春 《理论界》2009,(8):12-15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规定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是衡量基层民主发展状况的尺度.从制度化角度对农民政治参与加以分析,对于实现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开辟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3.
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针对各类舆情热点的频发现象,舆情范畴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而深入和正确认识舆情概念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其一,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舆情概念主要包含了民本的思想,而现代舆情概念则增加了民主政治的内容;其二,在一些研究和表述中舆情概念常常与舆论、民意等概念相互混淆,而它们之间是有同有异的.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成为推动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然而,也应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了解,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出现缺位。同时,微博也成了谣言滋生、扩散的重灾区",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恶意炒作和左右网络舆论、操纵网络民意,形成"网络暴力",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直接危及社会稳定。为此,应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转变,重视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复出机制;推进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85.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态势、新特征。国内经济社会运行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7.23"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6.
对舆情空间的研究是舆情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探讨舆情发生的具体情境。任何一个具体的舆情或民意,在其发生和变化过程中都会受到有形和无形空间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影响交错复杂,给舆情本身的认识和判断既带来提示也带来障碍。对舆情空间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对舆情自身的变动方向和轨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7.
<正>叶国平博士所著《舆情制度建设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一书,立足于我国舆情基础研究和舆情工作实践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从舆情制度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相结合的视角,在国内学界首次对舆情制度建设问题作了专题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研究框架的设计上,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舆情制度建设这一课题,学界现有成果多是从舆情工作的某  相似文献   
88.
《社科纵横》2015,(9):57-60
政治信任是中西方国家及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政治信任的生成同政治参与的程度、政治参与制度化以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协商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地参与政治过程,在实质性的程序和制度框架制约下,秉持理性、包容和相互尊重的公民精神,通过公共协商实现偏好的转变,达成共识,从而赋予立法、决策合法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乐观地认为,协商民主能够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和对政府的信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协商民主自身的局限,它对政治信任的生成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9.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07,22(7):62-63
本文阐释了国家管理者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在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国家管理者舆情意识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对加强国家管理者的舆情意识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0.
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高度,探究舆情工作与协商民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舆情工作与协商民主相互结合的连接点,在于协商民主工作在解决具体协商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相关的舆情问题。舆情工作促进了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明确协商民主工作的目标,扩大协商议题的范围等。此外,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推动网络舆情工作与网络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