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6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1.
世纪末话“主义”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旭东“主义”本不是中国出产,是从西方舶来的。胡适当年就想以“问题”消解“主义”,但他却在宣讲“实验主义”。德里达及其信徒在颠覆一切“主义”,但其理论也冠上了一个“解构主义”。看来,为了解决世纪转折点上的种种问题,还...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显著特点是他高度的、富有哲学修养的智力,这种智力成功地使想象和知识思想的敏感性和分析力一起发挥了作用,他常能在思想和美学观点上使人重新考虑重要的问题,艾略特在这一点是非凡的。”瑞典科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林·奥斯特林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的这段话,既是对艾略特“作家性格的复杂的多重性”做准确的概括,又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两汉民歌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有一个通识:相对于西方源远流长的史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短章为主.因此.先秦民歌是抒情诗已成为最基本的文学史常识.笔者对故意翻案以求标新立异的作法不以为然;不过笔者深切地感到:对中国古代诗歌所做的“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划分相当含糊,基本上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其根源在于对西方相关文学理论的割裂与误用:从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叙事理论看来,先秦两汉民歌多  相似文献   
14.
论鲁迅与地矿学研究刘为民(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济南250100)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曾明确地表示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可见他对自己所掌握的地质———矿物学知识,一直都充满了自信。那么,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1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张可礼魏晋玄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南朝的不少文人对此都十分关注,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刘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诗》和《时序》等篇中,都论述了玄言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南朝以来,玄言诗一...  相似文献   
1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17.
民俗改革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而民俗改革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民俗是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只有遵照民俗的演变规律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否则不仅无助于社会稳定,相反还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因此,必须弄清民俗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谨慎地拟定改革内容,准确地把握改革时机,认真地探索改革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移风易俗,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时期文学,已历时十年。对它的功过是非的估价,从去年北京的“新时期文学十年”讨论会开始,评论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能仅限于回首既往;正视它的现状,特别是展望它的未来,已成为评论界、创作界和广大读者更为关切的“热点”。今年九月,本刊邀请十几位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同志,以“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向”为题,进行了座谈。同志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现了相当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现将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广田传论》是当前关于李广田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的成功,给文坛增添了一朵新花。我读后,非常激动,正如李广田生前常说的:“心里热呼呼的!”暂不说书的召唤力,我想先说说:“我与李广田。”我和李广田虽都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是同事,而实际上,他是我的老师。本书所展述的李广田创作与教书育人的一段不平凡的生活中,就有我同他相处的日子:他指点我的创作,他向我传授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然的。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刘勰不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而分体合论,本来是对的,之所以要对此作集中考察,主要是便于了解刘勰对人民群众创作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